計桃坤 李勇 左英
摘要 本文總結了云南省陸良縣召夸鎮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教訓,分析問題的根源,探討新形勢環境下召夸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今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思路;云南陸良;召夸鎮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246-02
召夸鎮位于云南省陸良縣南部,距縣城27km,東鄰師宗縣的雄壁鎮,南連瀘西的金馬鎮,西與石林的母竹箐、西街口接壤,北與本縣的馬街鎮、龍海鄉相連。地處交通要道,324國道、南昆鐵路穿境而過,曲陸高等級公路直達本鎮中心并與新擴建的一級公路324道交匯。召夸鎮總面積為186.7km2,占全縣面積的9.23%,轄7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351人,耕地2499.13hm2,森林覆蓋率達43.8%。
召夸鎮地處干旱的半山區,氣候偏冷涼,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海拔1930~2330m,年均氣溫13.5C,年均降雨量1024.3mm"。召夸鎮以東廣大地區山勢起伏變化大,喀斯特地形突出,耕作條件差,氣候類型多樣,從發展農業角度看,召夸鎮有巨大潛在優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召夸鎮農業發展經歷了較大的調整和變化,在自然條件選擇、市場為導向、政府引導等驅動下,逐漸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可持續農業產業結構。近年來,召夸鎮形成了“糧、煙、畜、林”四大支柱產業,并在此基礎上突出發展萬壽菊、魔芋、西瓜天麻等后續特色產業2-3。同時,規模化科學發展山地蔬菜和反季節蔬菜,以常規種植帶動多元化發展,加大調整力度,逐步開拓能適應地方特色的新型產業,開發更多促使百姓增收致富的經濟作物產業。召夸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今后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農業推廣人員和科研人員借鑒。
1召夸鎮歷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啟示
1.1因地制宜是權宜之計
自然條件是農業產業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基礎。1990年始,召夸鎮3年建成萬畝水果基地,大力發展蘋果和桃樹種植,蘋果以群冠、金帥品種為主。然而,由于受氣候條件限制,召夸鎮不是蘋果種植最佳區,冬季低溫不夠,夏季光照不強、積溫不足,因而果品小、果色差、口感欠佳,在市場,上沒有份額,果農沒有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逐漸放棄種植蘋果和桃樹,這是大自然的淘汰,也是市場經濟結構調整的洗禮。召夸鎮水塘村委會眉毛山一帶農業基礎設施極差,海拔更高,氣候更加冷涼,早霜早,晚霜遲,在傳統夏作苞谷、烤煙種植中遲種、遲熟,產量效益極低,甚至因遭遇霜凌災害而沒有收成。然而,即使在市場行行情較差的時期,蔬菜種植效益也高于苞谷,受自然條件影響,眉毛山大力調整結構,種植山地雨季蔬菜,戶均種植面積大,190戶752人年種植蔬菜達200hm;,遠銷曲靖、貴州興義、廣西等大中型城市,并成為呈貢陸良冷凍蔬菜的輔助基地,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森林植被好,空氣濕潤,氣候冷涼,病蟲害少,加之土壤耕作性好,并且交通便捷,區位居中,在周邊地區獲得了根莖類葉菜類蔬菜無可比擬的優勢。眉毛山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地發展蔬菜產業,揚長避短,將劣勢變優勢,獲得了較大發展。
1.2問計于民是核心之策
1992-1994年,召夸鎮黨委政府在全鎮7個村委會中組織6個村委會采取行政措施大力發展栽桑養蠶。然而,政府不遺余力主推,農民卻千方百計毀桑,不能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原因在于農民多年種植糧、煙的習慣根深蒂固,同時政府未能解決煙桑的生產用房、勞動力、隔離問題等矛盾,最終導致勞民傷財,也未發展成功。在傳統種植玉米的基礎上,2014年當季進行了種植調整。
1.3技術保障是成功之道
小壩蔬菜發展初期,由于外商未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盲目下訂單,組織安排生產,形成市場需求品種與當地自然節令品種不相符,造成農民生產上失敗或龍頭企業市場上失利。如1999年11月19日小壩村與呈貢耕野公司組織農民種植日本長腰白導致未熟抽苔;2000年11月大栗樹村委會松林橋村組織種植的黃皮洋蔥造成滯銷。農業是一個遵循自然之道的產業,不應以人們的想象為意志,必須敬畏自然、尊重科學、牢把技術,才是生產的前提和保障。
1.4政府引導是關鍵之舉
政府是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推手,它能最大程度地整合資源,快速推進工作,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技術問題、市場損失問題、自然災害問題都推給政府解決。輿論環境不理解支持革新者,有為就有危,無為就無危。多數地方政府對發展蔬菜產業態度不明確,而蔬菜產業的特點又是市場高風險產業,宏觀難把握微觀難奏效,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政府是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并在政策扶持、強化管理、完善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說,沒有政府的引導,就沒有農業的產業化,但政府一般態度是不弓導,少指導,放任自流,少加干預。烤煙產業一直是地方政府的財政大戶,當地政府一直擺上議事日程,各項科技革新和農藝措施也得到迅速推廣和提升。
2召夸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長期樹立的思想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是不斷優化的一個動態過程,短期看是一種或多種農產品數量多少的問題,長期看是所有農產品質量優劣和數量均衡的問題。因此,必須長期系統地立足當地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思考哪些產業最適合發展,而不能站在當前經濟效益下考慮。
2.1應系統定位,科學謀劃,整體布局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靠天吃飯,而如今,更是受自然災害和市場經濟的雙重約束,在順應市場經濟形勢~下調整產業結構,該過程復雜多變,要求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應立足自然經濟條件、產業現狀、勞動力要素、發展趨勢綜合研判,不盲目調整,地方政府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充分論證,做好產業項目的篩選、論證、評估工作,形成全鎮共識。
2.2應長短結合,有的放矢,常抓不懈
要成功發展一個產業不是一年半載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應堅持長期作戰,工作中避免虎頭蛇尾,應明確短期主攻方向,長期奮斗目標,強化登頂意識,不斷在區域內做優,在規模上做大,在行業內做強。
2.3應因勢利導,依靠科技,循序漸進
堅持試驗先行,樣板引路,典型帶動的原則,點、線、面結合,宏觀引導,積極調動農民意愿,不盲目求大,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不強求一步到位,分區分期優化資源組合,逐步實現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的生產格局。
2.4應營造環境,整合資源,求實創新
立足長遠發展,建立機制體制,完善服務體系,做到上引下聯,同向合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投人,高效聚集人、物技資源,發揮群聚功能,延長產業鏈服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和市場組織化程度。培育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有地理標識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3召夸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3.1優化品種結構
著力做好品種試驗示范工作,篩選、引進、推廣優質高產品種,及時更新換代,做優產品。一是提高良種覆蓋率,主導品種明確,搭配品種合理,在洋芋、高蛋白飼料玉米鮮食玉米、小雜糧品種上多下功夫;二是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確定合理的播種期和密度;三是改熟制,適時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在果蔬生產上尤為重要,它能實現排開種植,延長上市時間,提高經濟效益;四是實行保健栽培,按照“綠色、生態、循環、低耗”的生產模式,通過輪作輪閑、還肥的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源頭減量控害,以達到優質高效。3.2優化區域布局
著力推進區域內第一生產要素土壤、氣候、水利、勞動者素質的優化,實現人、物、技的最佳配置,做大產業。一是實行區域化耕作制度,重點抓好以糧、煙、菜為主的區域化輪作種植制度,有效保護耕地不因長期種植一種作物導致的缺素癥,同時可減輕病蟲害危害;二是實現區域基礎設施的高效配置與利用,提高機械化程度;三是推進區域設備化監控和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化;四是促進一些名特小宗產品的保護和快速拓展,融人多元化發展。
3.3優化產業結構
按照“生態為重,市場為主,長短結合,綜合開發,種養并舉,循環發展”的理念,做活產業。圍繞“穩糧、固煙、擴菜、興林(草)、旺畜”的思路,以達到山青水秀田園肥,菜鮮肉美糧滿倉。一是提高專用飼料玉米、青貯玉米豌豆的比重,擴展鮮食玉米、蠶豆毛豆的面積,實現排開種植,錯季錯峰;二是烤煙向大戶能手傾斜;三是蔬菜要提質增效,適度規模擴展,搞好區域連片,優化品類品種,實行排開種植,堅持綠色清潔生產;四是在保護生態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興林(草),退出荒田薄地、偏遠坡地,發展適應召夸鎮氣候特征的核桃香椿、花椒等經濟林,做好林下畜草(肥)種植,實現種養結合,取長補短;五是旺畜堅持穩豬增雞發展牛羊的思路,穩定召夸鎮、果河村、他官營村的養豬專業戶,發揮水塘、大栗樹村委會6個分散小村的自然條件,增加傳統放養土雞量,在新莊、召夸果河、大栗樹一帶利用青貯玉米、綠肥、山林多的優勢,重點發展草食性的牛羊。
3.4優化服務結構
著力促進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拉長產業鏈,做強產業。一是提高大田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減輕勞動力強度,降低生產成本;二是重點提高煙、菜、果、藥方面的專業化生產水平和市場組織化程度;三是延伸產業鏈在信息、技術、信貸、土地流轉、倉儲、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方面的服務,為產業結構調整全程護航。
4結語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需要而變化,但不變的應該是科學發展觀。必須走戰略性調整之路,只有遵守自然之道,農業才可持續發展,只有遵循生態經濟學的規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才能成功。
5參考文獻
[1]王昆生,牛紅芬,李勇.陸良縣召夸鎮飼草種植成效及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4):268-269.
[2]張登亮關于陸良縣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思考[J].創造,1998(3):12-13.
[3]徐文東,王瓊,李紅斌.陸良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1(3):87-91.
[4]王小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22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