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重視勞動教育。勞技教學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技課程綱要》指出:勞技課程具有動手和動腦結合的特征。勞技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的提升。腦科學表明:動手能夠有效地促進腦部發育,而腦的發展又能夠讓動手能力更高。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動手又動腦,才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
在傳統的勞技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往往比較單一,大多教師講授或者示范,學生進行模仿和制作。整個教學過程中,兒童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兒童手腦并用能力的發展和創新思維的提升,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實踐指導綱要》也指出:勞技教育的主旨不能只停留在操作層面,而應該關注學生技術意識的形成,技術思維的培養,技術能力和勞動態度的發展等。因此,我們要著力優化勞技課堂,引導學生手腦并用,讓學習過程充滿探究,富有生機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兒童的核心素養。
一、優化設計方案,引導學生動手又動腦
勞動素養涉及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品質、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思維等七個方面,觀點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勞技教育的內涵,是對傳統勞技教育培養目標的突破。尤其是技術素養的要求緊跟中國制造2035的目標,適應了現代勞動過程中技術因素的不斷提升。楊振寧先生曾經指出:“中國的小孩再動手能力和興趣方面不如歐美小孩,主要是沒有動手的機會。”而勞技課貼近生活,是一門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課程,學生具有充足的動手實踐機會。動手實踐的過程不僅能夠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同時也是對于新知識、新技能的綜合學習。因此教師應該為兒童提供動手的機會,優化教學過程,讓孩子積極動手,手腦并用。例如,每年春天,我們都舉辦勞技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放飛自己親手制作的風箏。活動開始時,我們先播放放風箏的錄像,適時提出問題:什么樣的風箏容易放飛?制作風箏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查閱資料,了解風箏的歷史,種類以及相關的制作方法,開始制作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如何扎骨架才能飛起來,學生通過反復觀摩實物,反復探究,多次實驗,認識到風箏必須要軸對稱才能平衡,才能飛起來。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學生依據自身特點,開始進行分工制作,有的扎骨架,有的糊紙,有的負責上色,有的進行修剪,最后扎上提線,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制作任務。在放風箏的時候,學生又手腦并用學會調節風箏重心以及調整拉線角度等技術,把風箏送上了天空。在此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完善方案,最終產生最佳方案,引導他們自主設計,最終動手制作成功風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積極參與者,但是在操作時僅僅是技術指導,而把動手的機會留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開動腦筋,手腦并用,互相協作,順利解決問題。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生成了更多的智慧,學生的勞動素養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腦又動手
勞動素養的培養涵蓋知情意行等方面。勞技課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還要培養兒童的技術思維方法以及提升他們理解、使用、管理以及參與技術活動的能力。在理解和使用技術的過程中,學生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耐心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只適合技能去動手動腦進行操作,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進行創新,動腦是動手的基礎,動手則是培養兒童技術思維能力的起點,也是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源泉。例如在“編織藺草草帽”的時候,我先讓孩子們欣賞各種各樣的草帽,孩子們在欣賞、好奇中引發興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也制作一頂屬于自己的漂亮的草帽。在閱讀導學單上的制作步驟時,有學生向老師提問:U字形井字互套具體怎么操作?每編織完一圈緯線,留有空隙怎么辦?教師引導學生一邊動手實踐,一邊動腦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由帽頂編織到帽身的時候,發現比較松散,編織遇到困難,一度陷入停滯,后來有一個小組的兩個同學發現在編制時一邊按壓一邊編制效果較好,其他小組也展開合作,不斷進行嘗試,不斷調整方法,最終發現能夠很好的完成編制任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嘗試用藺草編制其他的小工藝品。縱觀整個課堂,教師只是適度點撥,在制作過程中尤其重視啟發團隊間的思考和交流,調動能力強的同學幫助能力弱的同學動手動腦。不但縮短了學習過程,而且培養了兒童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了學生勞動意識的提升和勞動情感的發展。在勞技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也是促進兒童手腦并用的有效路徑。
在勞技教學過程中引導兒童手腦并用,能夠有效優化勞技教學,讓勞技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當然,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和課堂有效契合,做到課程、理論和實踐有機統一,才能讓勞技課堂形成核心氛圍,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自主、積極地動手動腦,不斷提升他們的勞動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