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摘 要:社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必須重視社區參與,實現社區參需要獲得社區認同。基于此,本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認同的內涵與重要性展開綜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社會認同;內涵;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表達,但其并非一種獨立存在的表達,而是根植在有形地理空間中的無形表達,其形成、傳承均與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根基相關,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的有形地理空間就是其形成的原生社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中,明確指出應以社區為中心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此可見社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地位十分重要。從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中,可發現對于社區在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社區認同方面,從而導致保護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基于此,為了明確社區認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本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認同的內涵與重要性進行探究。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會認同的內涵
社區指的在某種共同文化維系力和互動關系且在一定領域內相互關聯人群共同活動的區域和形成的共同體,簡單而言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聚居人群構成的社會共同體[1]。認同感指的是人對自身和周圍環境作用和價值進行評估和判斷[2]。社區認同則指的是個體對于社區文化、周圍環境等價值的承認和肯定,其對社區傳承的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個人、團體或群體認為屬于文化遺產的表演、實踐、知識體系、表現形式、文化場所及技能和與技能相關的實物、工具、工藝品等,是社區跨越時代的身份標識、歷史記憶和認同紐帶[3-4]。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認同的內涵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社區中人群對于文化遺產的承認和肯定。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會認同的重要性
前文提到“社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是其保護傳承的主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指出:各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保證創造、保護、維持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個人、團體和群體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觀察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采用的文化遺產保護、維持和傳承的方式,吸收他們對文化遺產的管理方式優化保護工作,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已建立其傳承人制度,通過傳承人制度使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近幾年,在廣大學者的呼吁下,國家開始對社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給予重視,并研究出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使得社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中堅地位更加鞏固。
從上文可看出,社區參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影響十分重要,而社區參與的前提是獲取到社區認同,因為社會認同是社會參與的基礎和動力,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需要先獲得社會認同。從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發現,大部分屬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是需要民眾主動、自覺的進行傳承。因此民俗文化作為在民間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活和傳承基礎和動力為社會認同,因為只有民間民眾對這一民俗文化的價值和作用進行承認和肯定,才會主動、自覺的進行傳承。若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屬的社區民眾對于其認同降低或消失,則會使得其傳承和存活的基礎和動力被削減和消失,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古代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有效推動社會生產活動和維持社會穩定,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社會的作用會逐漸被減弱,且與現代環境不可很好的融合,從而使得民眾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減弱,使得其出現不同程度的傳承危機,也使得相關保護工作的難度提升。
目前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部分均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社區以外的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發起,通過科學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后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但在保護工作展開的時候發現,若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采取的保護措施未得到社區的充分認同,未得到社區民眾的支持和幫助,則會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被破壞,對保護工作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或是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在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所采取的保護措施與當地社區居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不相符,則會使得當地民眾的社區參與主動性和自覺性降低,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甚至還會對當地社會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在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首先需要對獲取到社區民眾對保護工作的認同感,對社區民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被激發,積極的參與到保護工作中。
三、小結
本文通過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認同的內涵與重要性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必須以社區為中心,獲取到社區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應保護措施的認同,從而使得社區民眾可主動、自覺的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使得保護機構借助社區民眾的力量提升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黃濤、鄭文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社區認同的內涵與重要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32(1):27-36
[2]王淑佳、任亮、孔偉等.基于社區營造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中國園林,2018.270(06):118-122
[3]況銳.歷史文化內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J].唐山文學,2018.7(6):78
[4]周福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后現代倫理意識[J].民族文學研究,2017.1(0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