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要: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創設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學生可以互相學習成長,需要實現的就是保證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要素;必要性;策略
一、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必要性
建立學習共同體是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需要的重要途徑。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學習者同屬于一個團體,在進行共同的學習活動,遵守共同的規則,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和偏好。學習者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學習共同體課堂首先是學生可以互相學習、成長的場所,同時也是教師能夠成長為教育專家互相學習、成長的場所,能夠實現很好的家校合作,學校、家長合作進行學校改革,在這個基礎上大家都能夠獲得成長的場所。學習共同體課堂實現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高品質學習的公共使命。
二、小學數學課堂共同體建設存在的困惑
(一)教師專業性不足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打造教學共同體,開啟共同體的大門還需要教師的的共同努力,但是當前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一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守舊,僅僅從自我教學經驗出發教學,缺少對現代化教學形式的認知和理解,教師的專業培訓比較少,無法及時有效的掌握先進的信息,自然也不能很好的去去開啟課堂共同體的大門,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少,教師無法傾聽學生的內心聲音,學生對教師存在畏懼性心理,自然就不能很好的踐行這一教學模式。
(二)共同體理念缺失
基于學科本質展開學習、構建相互傾聽的關系、老師要給學生設計挑戰性課題。了解學生學情,更重要的能夠基于相互傾聽的關系,基于學生的協同合作、不斷探究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發展。但是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學工作者對于共同體理念的認知有限,僅僅是服從上級的安排進行形式化的共同體構建,未能夠和學生構成一個整體,也缺少課堂課外的互動,彼此的合作不夠深入,共同體教學是一種形式的存在,失去了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三)教學設計欠缺
教學設計不足主要是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新時代的數學教學中主要方式是要教育和創造出有個性的人才,那么教學就更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思維想法與意識,可是當前的數學課教學,很多教師都實施標準化的教學策略,缺少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有特點的教學設計,無法滿足一些學生的學習需要,自然就不能起到積極的教學效果。
三、如何敲開學習共同體的“大門”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性
在構建協同學習或者學習共同體時,工作的核心在老師的專業性上。如何讓所有的老師實現專業提升?老師的成長分兩方面:工匠式學習和專家式的學習。工匠式的學習就是師徒制學習,我們在教學中會尋求一個教學方法、教學風格讓我們很崇尚的老師,會以他為模型,不斷去觀摩學習。專家式的學習,要求老師具有知性的判斷,要有高度完善的理論基礎。這時課例研究就非常重要,課例研究采取行動研究的方式,并不是簡單教研的方式,一節課好還是不好,不是這種評價式,觀課時要觀察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是以學生的視角來切入,比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什么阻礙,在哪個地方學習可能會出現,基于課例的記錄和老師們探索,使老師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在他內心被重新建構,把它外顯出來。
(二)詮釋共同體理念
那么實踐當中怎么構建學習共同體,我們的課堂如何建構呢?我用《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課堂實錄的形式詮釋共同體這一理念:教室里的課桌成四人小組排列,孩子們互為伙伴更便于討論,不同于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更加自主學習。這節課老師從微課視頻指導自學入手,分小組匯報展示自主預習情況,拋出大問題:對于橡皮泥,梨,冰塊,乒乓球這樣物體的體積怎么計算呢?問題拋出后學生開始交流討論。需要說明的是共同體的課堂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用于表達,你的觀點就會被認可,這就對教師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溫馨、放松、具有安全感的課堂環境下,打消了孩子的顧慮,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孩子們的每一次討論都會有多種不同的新鮮發現。這節課給我收獲最大的地方在于: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安全、溫馨、放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沒有絲毫的顧慮就可以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的課堂。
(三)“夾心”小組設計
聯系到我們的課堂,其實確實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教室里能自主參與學習的同學約占百分之八十,約有百分之十的學生有想法,卻不愿交流,約百分之十的學生表現出觀望、漠然的態度,那神態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愿。而這樣的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兵帶兵,出成效。他們幾乎沒有一次交流,但在組員的帶動下,在這種自由環境下,激發了他的發言欲望。共同體的課堂沒有唯一標準答案,讓弱勢學生,問題學生在每節課上都能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在這樣的課堂上,你看不到課堂如何設計,目標重點在哪里,看到的只有以學生為主角,不斷交流碰撞出來的精彩。
結語:
以前的課程以傳遞式為主現以探究式為主教學模式的轉型,共同體課堂的建構既能保證教學質量,又能保證每個學生的教育公平。要想改變教育格局,就得先從我們的課堂改變開始。我們教育之路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學活動里一定是要進行著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只有不斷的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我們才能夠走出一條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