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
摘要:為了解決當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課堂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在第二語言課堂上實施了理論實踐教學模式,希望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教學和理論運用能力。
關鍵詞:教學模式;理論實踐課;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知識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但由于教學課堂模式的單一和教學方法的簡單化,以及教材和學習者自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專業基礎知識不牢固,課堂學習中缺乏獨立思考,理論無法運用于實踐等問題。從近三年的考試成績結果分析,優秀率在4%—8%之間,學生平均分在71-78分之間浮動。這離我們的最優化教學效果還有一段距離。
二、理論實踐課教學模式的應用
本文希望通過理論實踐課教學模式解決上述的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優化建議:
(一)以學生為中心
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應該從掌控者轉化為引導者,從控制性課堂轉向啟發性課堂。教師可以充當學生的朋友、引路人和心理醫生等角色,而不僅僅是家長和權威人士。由于目前的學生主體是以90后為主的學習者,他們有著不迷信權威、崇尚個性、對科技敏感、情感比較脆弱等獨特的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積極地溝通模式,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達自己的感情和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公共的良性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建設中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二)優化教材
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教材很多,我們最后選用了劉頌浩的《第二語言習得導論》(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一書。該書難度適中,內容較新,編者在教材內容安排方面獨樹一幟,編者在每一章的開篇都設有一個生動活潑的序言,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作者的評論和感想,循序漸進地引出本章的一些重要理論。教材中每一個理論都列舉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語言現象來幫助理解,這也讓枯燥難學的理論知識顯得相對易懂。每一章最后的小結,歸納總結了本章的重要知識點。這種三段式的編寫模式十分別出心裁,改變了以往語言學教材純理論性純學術性的印象,教材內容變得較為生動活潑,學習者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教學實踐中也證明這種編排結構對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顯而易見的幫助。
(三)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綜合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看法,課堂的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識記的認知領域,還應該包括技能領域、情感領域等多個部分。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置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傳統的課堂更重視知識的輸入,卻忽略了知識的輸出。這使得我們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反饋。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每節課的開始會用十到十五分鐘進行一個溫故知新的復習階段,對上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和內容進行提問,考察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點的掌握理解情況,同時也幫助學生進行舊知識的鞏固復習。在課堂提問方面,不直接公布答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參與討論甚至加入辯論,對每一個回答都給予正面的支持和鼓勵,讓學生從學習中不僅知識,更獲得樂趣。從成效來看,效果比較理想。學生從課后不翻書到課前主動復習,學習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教學評價改革
從傳統的唯分數論轉向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不僅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考察學生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的變化。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課堂上,我們的評價標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平時的課堂表現,包括課堂出勤率和課堂問題回答以及課堂活動的參與;第二部分是期中測試,以小組為單位,以中外文化為背景,與國際留學生院的留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文化調查任務;第三部分是期末的卷面分數。三者的比例是15%、15%、70%。這種評價模式的設計,既能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能檢查學生實踐能力的發揮,同時還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共情能力的觀察,能比較全面的考察出一個學生的學能和潛能,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及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曲文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次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驗[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2]楊睿.90后大學生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優化——以心理學課堂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10).
[3]劉艷萍.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英語課堂教學模式[J].社會科學教學,2011(10).
[4]周英英,陳武英.課堂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5]鄭瑞強,王英.學生自主型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和設計[J].老區建設,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