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欣
摘要:教學是圍繞著目標展開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是閱讀課,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教師不能就內容而談內容,《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除了給予我們語言事實和知識以外,還肩負著育人等功能。本文將以“騙”為教學支點,結合童話人物、情節和環境以及育人功能,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騙;功能
一、以“騙”字為點切入文本——促進語言構建與運用
“騙”組合成詞語,它的詞性有名詞、動詞之分。作為動詞,有欺騙、詐騙等詞語。作為名詞,有騙子、騙局等詞語。“騙”一字的推敲符合《皇帝的新裝》的語境和作者創造的情境,從這些詞語,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篇文章的縮影。但是,在《皇帝的新裝》一文中“騙”這個字眼不能只看作是靜態的呈現,所以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其的詞性。
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層遞進,不斷地創造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而,選擇的材料是按從簡單到復雜。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構建“騙”字是攀登知識高峰的基礎支架,進而學生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運用這個字眼從而去分析關鍵語句和篇章的內容,進而構建起“騙”在這個文本中更加深刻的意義。以“騙”為關鍵字詞切入文本,它除了構建不同的詞性的詞語,它還有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形象、貫穿全文的作用,甚至還有分析主題的作用。運用其進行深度教學,文本的形象世界、意義世界就會在推敲中顯示出來,從而達到對整個文本深層意蘊的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1](P5)“騙”在這篇文章中是一個極富表現力的字眼,教師以“騙”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結構的躍遷,再從貼近生活的回歸到文化的挖掘。
二、串聯人物關系和情節——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一)人物:騙子、被騙者、不被騙者
在這篇文章中,所有人都與“騙”這個字有關,有騙人的,被騙的,不被騙的。首先,以“騙”、“被騙”以及其對立面“不被騙”分析,此文章就分為兩類人物,騙子、被騙者(皇帝、老大臣、官員)、不被騙者(小孩子)。然后,再一一進行細分:這荒謬騙局下的兩個騙子狡猾;皇帝、老大臣、官員等就像兩個騙子介紹新裝的特性一樣,是不稱職、愚蠢得不可救藥的;老百姓們則是愚昧、無知的,沒有自主性的;只有說真話的小孩子是天真的、誠實的。可見,一個“騙”字鮮明地塑造了文章中所有人的形象和性格。
一個“騙”字巧妙的串起了所有人物,再體會作者對人物的態度,因而初步地整體把握人物的形象。作者的描寫十分的巧妙,幾乎每個人出場之時,作者不加以評論他們,要不就賦予他們褒義的形容詞。而在后面的故事發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很輕易地就在騙局中露出馬腳,我們就能在他們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中都看出他們真實的一面。這些描寫都蘊含著反諷意味,作者反話正說,就好像和讀者一樣作為旁觀者看著這個荒謬的騙局如何被騙子和被騙者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作者對于騙子是不加以評價的,社會原本就是病態的,那么這兩個騙子只是把黑暗的社會現實解剖出來而已。另外,對于兩個“被騙”的群體:作者對皇帝和大臣們則是綜合運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極盡渲染夸張,極盡諷刺,無情地撕破他們丑惡的嘴臉,因為他們正是這個病態社會的創造者;而作者對老百姓則是溫和的嘲諷,他們在這個病態的社會屈服于權威,因而已經是處于盲目和麻木的狀態了。最后,作者對小孩子則是流露出贊美的態度,但是小孩子是沒有被騙并不是因為他的勇敢,而是因為他的天真,他還沒有認識這個黑暗的社會。下文將結合情節進一步分析人物的形象。
(二)情節:以騙局展開,以騙局收尾
這篇童話一開始交代了皇帝愛新裝的背景,接著騙子出現并去布施騙局,騙局由此展開。騙子們輕易騙取皇帝的原因之一就是抓住皇帝這種不理朝政,只愛新裝的病態心理。第二,他們編織騙局的載體就是他們所謂的“新裝”,這件不存在的新裝所具備的特性是:“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得人,都看不見這衣服。”[2](P120)騙子們真是抓住所有人的心理,引導他們從被騙到自騙,所以他們的騙局一路進行得十分順利。
統治者們則是騙局的主要入甕者,在看衣服時,老大臣、和官員的內心是十分復雜的,他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在試穿衣服時,所有人應聲附和著皇帝和“新裝”。當然他們之所以不敢承認自己所見的跟皇帝毫不懷疑的接受在前有直接關系。而皇帝從毫不懷疑到有些不大自然,卻有安慰自己是無須害怕的。于是,他先派誠實、理智、善良的老大臣和官員過去看衣服,使得他更加確信新裝的奇怪特性。到他看新裝的時候,檢驗了自己的愚蠢和不稱職,這使他感到害怕。但是,為了不失威嚴,他依然要將這個荒謬、滑稽的戲演下去。正是皇帝的“堅持”,接著就有了加官晉爵、試衣服和游行的環節。這樣一來使得騙局越來越接近“真實”,騙局在統治者們的“維護”下繼續發展。
相比于統治者們,作者對老百姓的描寫還是十分善意的。“皇帝所有的衣服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稱贊。”[2](P123)“從來沒有”這是多么諷刺的字眼,所有人竟然都在夸一件不存在的新裝。一開始新裝被“包裝”的越神秘,謊話就會說得越堂皇,這實際上是在維護皇帝的虛榮心。這也說明了老百姓們的人云亦云,他們聽統治者們說的幫忙維護謊言,最后又借助傳播的力量一起拆穿謊言。
敘描類文體要關注人和事件。這篇文章以騙局展開,引導學生去關注騙局背后人物的態度,理清了所有人的身份或關系,以及性格特征。而騙局(事件)得以展開又是因為人物的態度導致的。一個“騙”字串起了人物和情節,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情節的發展都是要聯系起來看待的。以一個字去切入并整體感知整篇文章,引導學生用整體、聯系的觀點去閱讀,從中獲得了邏輯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三、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促進審美鑒賞與創造
雖說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語文課程的最主要的目標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但是我們不能片面地強調工具性的層面,還要清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是起著熏陶感染的作用的。
在文本和學生認知之間,特別在文本解讀中,有些教師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就進行填鴨式地告知,將文本直接粗暴地過渡到學生的認知。但是閱讀更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這個橋梁應有學生的體驗和評價的,而學生的體驗而評價是需要教師去引導的。朱永新教授提出的理想課堂中第三重境界為:“知識結構、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3]在這篇文章中,學生通過淺層的閱讀是可以體驗作者諷刺的語氣的,且文中這一現象是可以去聯系生活中的現象的。另外,文中的小孩跟初一的學生一樣,都處于童年的階段。那么,就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讓他們從自己的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鏈接到文本。即使是相距幾千年的作品,也可以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在閱讀這篇文章,讀者跟著作者的寫作路徑,可發現童話中的人物一直都是“審丑”,我們可以將自己代入文本去體驗人物的形象、情節的發展、作者的態度。但是我們應該跳出文本去進行審視和評價,要看到作者“審丑”背后的創作意圖,使自己擁有對這篇文章的所感所悟或態度。除了可以站在騙子和被騙者的對立面去確定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出現了一個獨特的聲音,這個轉折點正是我們在教學解讀文本時要著重停留的地方。就這個童話故事而言,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它的趣味性,還要更加注意賦予其的教育性。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和文本引導學生去認識世界,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小孩的一句話打破了整個騙局,小孩和其他人的言行具有鮮明的對比。文章正是通過這樣一句話塑造了一個無私無畏的小孩子,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在價值取向上給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像小孩子一樣敢于說真話的。
四、“騙”的背后:主題的再深化——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皇帝的新裝》流傳至今并且多年選入教材,說明其思想是有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的。誠信教育不僅在古今或者在中外都一直大力倡導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讓學生關注某種社會或歷史現象的時候,也應引導學生傳承這篇文章所傳達的誠信意識。
被騙者們都是清楚自己是沒有看到那件衣服的,但是他們甘愿接受這個騙局,騙他們的不是兩個騙子,而是自己的本心。他們都有私心,都把個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因此,有的老師將“皇帝的新裝”看成事實上的比喻,每個人都有“新裝”即人性弱點,一旦不能認識并剔除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就只能上當受騙。[5]那么,被騙者們不敢言的原因僅僅是怕被別人說是不稱職、愚蠢的嗎?就文本似乎不能清楚作者最深層的意圖,聯系安徒生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是被西班牙統治的丹麥,《皇帝的新裝》是根據西班牙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的,安徒生深刻地解剖了當時社會的病狀,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統治的最高級,并無情地揭露宮廷貴族的丑惡行徑。
因此,這篇童話是含有一定的政治諷喻意味的。可見,眾人們不敢言的背后是強權的統治,對權威的屈服。因為這個騙局是在皇帝的威嚴下展開的,皇帝確信騙子,他覺得穿上這樣一件衣服就可以檢驗國民,能夠治理國家。眾人不敢言的背后還蘊含著對強權政治的畏懼,面對這樣一個昏庸的皇帝,所有唯有選擇討好才能生存,大臣、官員們是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是怕招到殺身之禍。而天真、真實的聲音很少,而且是從一個孩子口中說出來,這多么的諷刺!
語文教學存在著文章、文學、文化三個維度。如果僅僅停留在“騙”的層面,我們就只能用當下的思維去揣測作者的意圖。這樣可能會歪曲作者表達的思想,并且老師和學生只能盲目地摸索著解讀。而我們將語文教學從理解文章的基礎上上升到文學、文化的層面,了解作者的生平或時代背景,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而且因此更加清晰作者的創作意圖。同時,黑暗的時代背景也警醒后人切忌重蹈覆轍。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騙”字在這篇文章起著多重的教學功能。“騙”既是語言文字的符號,它既有靜態的呈現作用,又有動態的梳理和整合整篇文章的作用。在“騙”之下,串聯人物關系和情節,讓學生獲得了思維發展與提升。另外,通過關注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最后,將文章教學上升到文化的層面,讓學生拓寬了文化視野,起到知人論世和警示當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