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琪
摘要:“假寐”在多版本古代漢語中的釋義一直備受爭議。本文從“假”的字源討論入手,通過對比古今字“叚”與“假”之關系,得出“假寐”可理解為“暫寐”,并從CCL語料庫中選取合適例子,對“假寐”的核心語義“暫寐”的概括為五種類引申意義。
關鍵詞:叚;假;假寐;暫時休息
《晉靈公不君》是《左傳》中描述生動的一篇精品文選。“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中的“假寐”在王力第三版的《古代漢語》注釋為“不脫衣冠而睡”,朱振家的第三版《古代漢語》也解釋為“和衣而睡”,隨后周及徐的《新編古代漢語》雖理解為“打瞌睡”,但是前面也加上了“不解衣冠”幾字。而從“假”字源來看,這些解讀卻不太恰當。
一、“假”與“叚”關系
用來表示“jiǎ”音的初始漢字為“叚”其甲骨文未見[1](季旭升,2010),故考察其金文字形為一個人借給另一個人從巖石上錘擊下來的石塊[2]。(徐山,2005)故而《說文·又部》:“叚,借也。”其聲韻調為古疋切,上馬見,魚部。表達的語義為兩個,一人為上是“借出”,如《帝京景物略·首善書院》:“試看先輩赫赫者,大叚窮人”;一人為下為“借入”,如《說文儗雅序》:“《爾雅》不盡用字之本誼,専取叚借,故六書之本義不明”。后來,為了明晰兩個含義的方向,在“叚”的左邊加上了“人”部,其聲韻調借用“叚”依然為“jiǎ”,古人閱讀由右至左,借的物品到達人的手中所以語義為“借入”,字形“假”誕生。隨后,用“jiǎ”的“叚”表示“借出”,用“jiǎ”的“假”表示“借入”,古人有時也會誤用,為了符合經濟性的原則,便都使用“假”表達“借出”與“借入”的含義。“叚”便不常用了,此時“假”依然符合古疋切,上馬見,魚部。
二、“假”的語義演變
“假”的借出意義有“癸巳,詔以鴻池假與貧民”(《后漢書·孝安帝紀》);由借出物品引申為“租賃”,如漢代租給貧民墾殖的土地叫“假田”;隨后租賃好物也可以引申為“授予”,如《逸周書·史記》中:“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最后“假”的借出意義朝著指稱化演變,可以理解為“向公家借點時間”,即今天理解的“假日”,為了區分語義的分化,用去聲“jià”來表示,此時的表示“假期”的“假”也變為古雅切。
“假”的借入意義使用范圍比較廣,引申義較多。如最開始的“借入”:“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二年》)。借來之物可作為自己的助力,即“借助”,由“借助”引申為“憑借”、“依靠”,如《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來的東西是暫時擁有,所以可以引申為“暫時擁有”或者“代理”,《呂氏春秋·審分》中“假乃理事也”;代理事物與“真”相對,故《說文·人部》段玉裁注解記載:“‘假,非真也。”在白居易的詩中“假色迷人猶若是,真色迷人應過此”更為明顯;由“暫時擁有”還可以引申出“權且、暫時”(《漢語大字典》第七義項[3]),故本文以《漢語大字典》中的義項為主,把“假寐”定義為“暫時休息”。“假”的引申路徑可概括為:借入——依托、憑借——暫時擁有——暫時[4]。(陳祝琴,2008)
三、“假寐”釋義質疑及演變
反觀《漢語大詞典》中“假寐”是“不脫衣服小睡”。[5]雖然“不脫衣服”也確實符合“假”的引申義“短暫”,因時長短故而不脫衣帽也屬常情,但是前有“盛服將朝”的語境,所以該情景下理解趙盾沒脫衣服是合理的,卻不能當成“假寐”這個詞的本義。如《五代史通俗演義》第四十二回:“一夕已經三鼓,詞覺有倦意,和衣假寐,正要朦朧睡去,忽聞柵外有鼓噪聲。”假寐前有“和衣”的背景;有時“假寐”前的穿著也會交代清楚,民國的小說《明代宮闈史》中:“那四個親隨去后,徐達又各營瞧了一轉,才回帳帶甲假寐。”所以,《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有待斟酌。汪啟明等人的《古代漢語讀本》則把“假寐”理解成“不脫衣冠坐著打瞌睡”,對“假寐”這個詞略顯意譯過多,“坐”與“不坐”其實也和上下文有關,如《二十五史·元史》:“集之將生,文仲晨起,衣冠坐而假寐,夢一道士至前。”;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一日者,坐書室假寐,忽傳言某總督來。”此二處因前文有“坐”,所以可以按照“坐著瞌睡”理解。但是古漢課本和詞典理應對文選中的詞做出本義解釋,引申含義建議用括號呈現,才不致使讀者混淆。
“假寐”的本義即為“短暫休息”,但是筆者檢索北大CCL語料庫中357條結果后發現,這種短暫休憩的狀態在不同語境下也有差異,下面舉出五種常見的類型:
第一單純是本義表示“短暫休息”,例子如下:
1)假寐永嘆,維憂用老。(《詩·小雅·小弁》)
2)母傅氏,假寐之時,須臾得夢。(《唐文拾遺》)
3)賢弟從容慢飲,我令異人來陪賢弟,我略假寐一時,便來相陪。(《周朝秘史》)
例1中“假”與“永”對舉,對比時間的長短;例2里的“須臾”表示出時間的短暫;例3的“一時”和“片時”可說明“假寐”的本義是“短暫休息”。
第二是“依托某物暫歇”。《王力古代漢語字典》中“假寐”與“坐寐”意義相同,但是從其他語境中可知“假寐”的方式不止“坐著”。(陳祝琴,2008)例子如下:
1)主人罷入。生懼圖己,乃持刀門外,倚薪假寐。(《太平廣記》)
2)即據案假寐,及寤,已在縣。(《太平廣記》)
3)瓊英一夕,偶爾伏幾假寐,猛聽的一陣風過,便覺異香撲鼻。(《水滸全傳》)
由上述例子可知,“假寐”的方式可以多樣,有倚著東西站著睡覺的,如例子1;有依托某物擺出各種姿勢的,如“案”、“幾”等。
第三是“暫時睡著”。例子如下:
1)母顧氏,嘗書假寐,夢一梵僧謂之曰:“吾顯為阿{彌女}之子。”(《唐文拾遺》)
2)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大唐西域記》)
“假寐”雖然是暫時入睡,但是有時也表示睡著。如上述例子中都有“睡著至夢”的含義,例2雖然沒有明指睡著,但是也必須入夢才方證羅漢。
第四是“閉目養神”或者“暫時閉目”,表示沒睡著。
1)年春,其夫人亭午于堂前假寐次,見申錫從中門入,不覺驚起。(《太平廣記》)
2)其父時覺,且假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太平廣記》)
3)余方假寐,聞之,不及著靴趨出。(《嘯亭雜錄》)
4)忽假寐,見群鴨飛鳴座前,似若乞恩者然。(《庸閑齋筆記》)
此處的“假寐”在上文語境中,都可以看見某些事物,如例1與例4的“見”,例2的“觀”,例3的“聞”。所以此處應該理解成只是閉目暫歇,所以“閉目養神”更為貼切。
最后一個常用表達是“假裝閉目”,如清代蒲松齡的《狼三則》中“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很多教材中都解讀為“假裝睡覺”,筆者認為是不合適的,因為首先體現不出“假寐”的短時性,其次,狼并沒有睡的這一狀態,所以解讀為“假閉目”更能體現出狼的狡黠。
參考文獻:
[1]季旭昇.説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11.
[2]徐山.釋“叚”[J].安康師專學報,2005,2:50.
[3]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第2版)[Z].武漢:崇文書局,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197.
[4]陳祝琴.“假寐”釋義辨析[J].語文建設,2008,11:51.
[5]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全新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