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王旭
摘要:本文從演變過程和發展優勢詳細闡述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的蘇中路徑,并對興化市東羅村進行例證分析,從而探究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蘇中地區美麗鄉村發展模式代表為“鄉村旅游型”,該地區擁有特殊的生態人文景觀和豐富的民俗非物質文化,大力促進旅游、美麗鄉村建設同步發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uzhong path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from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analyzes the Dongluo Village in Xinghua Cit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of beautifu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entral Jiangsu region is "village tourism". This region has a special ecological and human landscape and rich folklo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which promote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關鍵詞:江蘇蘇中;鄉村旅游;美麗鄉村
Key words: central Jiangsu region;rural tourism;beautiful countryside
中圖分類號:F59?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1-0114-03
0? 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問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特別黨對“三農”問題的領導;要貫徹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重點部署鄉村治理問題,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江蘇省也一直重視鄉村振興,實現美麗鄉村,2018年頒發的《江蘇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鄉村。揚州、泰州和南通三市構成蘇中地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基礎,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初具規模的同時也趨向標準化和規范化。所謂“鄉村旅游”,即以農村地域為限或以農業資源、民俗風情資源為主的滿足人民對農村向往的觀光體驗、考察學習、娛樂購物、放松度假的活動。根據2018年“江蘇省五星鄉村旅游區”的評定結果,蘇中三市的獲評數量占江蘇省40%,其中泰州市獲評數量就占蘇中三市的50%,可以見得泰州市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本文從探求鄉村旅游的演變路徑出發,分析蘇中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優勢,再選取典型案例——東羅村進行深度分析,最終總結出鄉村旅游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1? 蘇中路徑演變過程
1.1 “鄉村旅游”的演變
“鄉村旅游”最先源于20世紀60年代西班牙[1],后被世界經合組織和歐洲聯盟正式提出。隨著改革開放,“鄉村旅游”模式也被逐漸帶入中國。我國鄉村旅游蓬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而江蘇省也是最先發展“鄉村旅游”的省份之一。研究發現國內的“鄉村旅游”大致可分為萌芽、發展、成熟三個階段。隨著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等政策的大力實施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鄉村旅游”會逐步深入美麗鄉村的建設路徑之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恩格爾系數逐漸減小,人民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在逐漸轉變,這些因素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農村和農業的功能范圍不斷擴大,由傳統單一農業結構轉變為經濟發展、保持生態、觀光旅游和傳承文明為一體的農村農業全方位發展體系,為鄉村旅游提供發展基礎。
近五年來,中國大地掀起“鄉村旅游熱”,江蘇地區的鄉村旅游業飛速發展(見圖1、圖2)。江蘇中部地區經濟總量雖稍落后于蘇南地區,地域也無蘇北地區廣闊,但其GDP平均增速為10.64%,第三產業平均增速為6.73%,皆位于全省第一,借助其明顯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大力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并呈現品質化、特色化、集聚化、融合化發展的趨勢。
1.2 蘇中“鄉村旅游”的演變
蘇中區域的鄉村旅游也大致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實際上,早在“鄉村旅游”正式萌芽之前,“出城玩”就已經成為蘇中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春游與秋游。這是旅游方式為觀光、學生郊游為主,景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自主經營且無相關規范與標準。
萌芽階段。20世紀80年代,蘇中鄉村旅游開始發展,農業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后逐步形成一批觀光園、農家樂和生態農莊。1988年3月9日揚州市委宣傳部第一次提出發展“鄉村旅游”的概念,揚州市雙橋鄉園林村農民自建筆架山公園,引發了全國的關注。
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蘇中開始注重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在姜堰溱湖舉行,標志著江蘇省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成熟階段。21世紀初,蘇中各市制定并實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綱要,并通過創建一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點),江蘇省四星級、五星級等鄉村旅游景區。2009年邗江第一屆鄉村旅游節的隆重舉行標志著鄉村旅游的本地化與品牌化;2012年,揚州旅游產業三年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建設“一城一軸四片”,“一軸四片”即是鄉村旅游規劃;2015年,泰州大力實施“4511”鄉村旅游工程;2018年,南通迎來了第六屆“鄉村旅游節”活動。由此,鄉村旅游的發展機制也進一步得到完善。
2? 蘇中區域鄉村旅游的發展優勢
鄉村旅游在中國迅速發展,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模式,而江蘇省蘇中區域兼具所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包括田園農業、民俗風情、休閑度假等模式,這與其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有很大關系。
2.1 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
蘇中地區身處長三角經濟帶、江淮生態大走廊,區位優勢明顯,外臨江海,內含湖泊,水資源豐富,不僅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更是受上海經濟區和蘇南經濟區的雙重輻射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給蘇中地區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便捷,還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蘇中三市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原、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優質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游資源,滋養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一代生命。蘇中瀕臨黃海,水運交通網星羅棋布,港口眾多,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鐵路航空也不斷發展,各類交通方式的發展,縮短了外地游客到蘇中的距離,為蘇中旅游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另外,蘇中地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淡水魚蝦、螃蟹河蚌等水產品,有多處農業旅游示范基地且農業地域文化特色明顯,民族風情多姿多彩,風格迥異。古揚州、泰州、南通地區一直是歷代經濟命脈區域,如今三市經濟發展水平全國百強城市前55名。
2.2 歷史積淀與文化底蘊
蘇中三市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歷朝歷代文化均有發展:三代東國文化、春秋吳越文化、六朝江東文化、隋唐揚州文化、宋元江淮文化、明清江南文化和近代紅色文化。歷史上,蘇中區域在各朝各代文化繁榮,并且各具特色。三市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下遍布傳統文化、傳統建筑和傳統工藝,截止2018年底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5項,省級110項。無論是古代京杭大運河蘇中段文化、揚泰地區歷史文化名人足跡,亦或是如今研究的里下河文化、江淮文化,都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為鄉村旅游增光添彩。鄭板橋、劉熙載、施耐庵、梅蘭芳等歷史文化名人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素有“儒風之盛,素冠淮南”之稱的泰州,鄉村文化資源居蘇中三市之首。
3? 泰州興化市東羅村旅游興村的成因
泰州興化市集聚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在合理的規劃與扶持和品牌推廣下,在2017年成功入選“中國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成為“2018中國最美村鎮”,興化市東羅村實現“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
東羅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起始于上世紀改革開放初,合理開發荒灘資源,將荒灘開發成垛格,為美麗鄉村建設夯實了基礎?,F今,東羅村緊鄰千垛菜花景區,受其旅游經濟輻射作用,自身獨特的風景和生態為鄉村帶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村集體克服鄉村旅游季節性的弊端,打造“春季千垛菜花、夏季萬畝荷塘、秋季品蟹賞菊、冬季蘆花飛雪”的四季模式,形成新型旅游的成功案例。
興化市政府資料顯示,2019年興化市千垛菜花節期間,各大景區共接待了269萬人次,較2018年同比增長11%。在收入方面,實現旅游總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13%,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有關部門的合理規劃、開發者鄉土品牌的優質塑造和營銷模式的全面推廣。
3.1 政策扶持與合理規劃
東羅村是江蘇第一批鄉村田園特色建設區,目前東羅村已由“政府扶持+村集體”模式過渡到“工商資本+地方政府+村集體”三方合作模式,三方共同發展碧水鄉愁的東羅新模式,不僅是新時代新農村的新樣本,也是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東羅模式”。社會資本的加入,帶來新型的美麗鄉村發展理念;政府政策的扶持不僅激發了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更是激活了農村的“自造血”新功能。地方政府積極扶持東羅村產業提升、鄉村營建、文化傳承和鄉村旅游,重點打造了生態農業景觀帶、千垛果園區、生態水稻示范田區和生態養殖“一態三區”,規劃范圍接近4000畝,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此外,村鎮政府積極建設農業互聯中心、農業培訓中心和觀光工廠基地,打造多領域的農業生態旅游基地。
3.2 品牌推廣與營銷模式
東羅村正積極打造自身“千垛之鄉,碧水東羅”名片,依托自身歷史文化、自然風光、農業科技科普等,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用“生態+”、“互聯網+”模式,積極推廣本土特色產品,使得興化大米、龍香芋、興化大閘蟹等一大批地方農業特色產品憑借自身品牌走向全國市場。另一方面,萬科作為社會資本的加入,以東羅村農產品來打通城鄉之間的通道,推廣東羅鄉村品牌。隨著東羅村千垛菜花等田園風光的網絡短視頻在互聯網上傳播,越來越多的游客聞名走進東羅,體驗民俗風情。
4? 鄉村旅游助興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是鄉村旅游的載體,鄉村旅游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2]。美麗鄉村的山水林木、農園田野、生活風情、民風民俗等都是鄉村旅游的表現形式[3];同時,鄉村旅游發展在促進解決三農問題、助力脫貧攻堅、推動城鄉差距縮小并加速鄉村產業鏈拓展等方面作用顯著。鄉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相互作用見圖3。
4.1 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美麗鄉村物質生活的提高
鄉村旅游推動村容村貌改變?;A設施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給鄉村帶來了城鄉快速通道、便民服務點等[4];公路的修理與擴建,使得鄉村與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大量先進醫療設備的投入,村民的健康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健身器材的使用,村民愈發注重身體的鍛煉與保養;垃圾分類、河流整治,優化了鄉村生態環境強化了鄉村風貌。
鄉村旅游優化鄉村的產業結構。鄉村旅游帶到相關產業全方位發展,體驗經濟和服務勞動顯著地提高了鄉村旅游的附加值,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體系,更增加鄉村旅游產品供給,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前的有效對接,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
鄉村旅游改變了鄉村的生活狀態。旅游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許多年輕人從外地回鄉,利用“互聯網+”資源,結合本土特色產品,宣傳本地特色文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農村人口年輕化。村民人均收入顯著提高,農業收入有限,而鄉村旅游正是“農村之內、農業之外”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4.2 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美麗鄉村文明文化的豐富
鄉村旅游科學合理的開發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對環境資源進行凈化與美化,將其轉換成風景資源加以利用創造核心吸引物[5],也借此進行生態文明的宣傳。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進步狀態的表征,會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為美麗中國的實現提供強力支撐和保障。
旅游的本質是“詩意的棲居”[6],蘇中地區始終保持著繁榮興盛的本土鄉村文化,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借助各類節會和旅游開發。蘇中地區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使鄉村旅游更富內涵、更具特色,同時也讓鄉村文化得以宣傳與發揚。村民們與游客們積極扮演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和發展者,大力弘揚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積極打造鄉土文化品牌,彰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至此,鄉村旅游已逐漸演變成美麗鄉村發展的新渠道,2017年我國鄉村旅游人次已達25億,占同期國內旅游人次的50%,同時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江蘇省近年來致力于建設“水韻江蘇”旅游強省,2017年全省鄉村旅游業總收入超過900億元,比上年增加20.8%,同期接待游客2.87億人次,同比增長16%,從業人數總數達42萬人,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鄉村環境改善、就業水平提高、村民增收作用明顯。
5? 總結與建議
本文從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演變出發,分析蘇中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并與東羅村為例分析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聯系。實踐表明,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但也存在許多挑戰。這就要求在美麗鄉村實現的過程中,要做到以政府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市場為主要推動力。一方面,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加快人才引進,增添鄉村建設活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鄉村建設激勵機制,激發村民參與性,維護村民主體性。最后,要以多元資本為基礎、市場化運作為條件、多產業融合發展美麗鄉村,激發市場活力,助力鄉村建設。最后感謝經濟管理學院丁建洋老師給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韓偉宏,李建軍.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新型鄉村旅游發展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8(12):46-48.
[2]趙華.提升鄉村旅游品質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人民論壇,2018(25):82-83.
[3]李創新,美麗鄉村:鄉村旅游2.0與美麗中國戰略的關鍵[J].旅游學刊,2016,31(10):3-5.
[4]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8(09):22-27.
[5]許黎,曹詩圖,柳德才.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7,33(06):106-111,124.
[6]楊振之.論旅游的本質[J].旅游學刊,2014,29(0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