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芬,賴巧暉,胡競愷
(1.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30;2.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城市道路屬于公共產品,除承擔交通功能外,還承擔市政管廊、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綠化景觀、防災減災等多種功能,人們不僅關注其出行需求,更多的需求還體現在美觀、舒適和人性化[1]。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在此背景下,精細化、品質化已成為了近年城市建設的新要求。2016年全國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更是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礎建設的重點,對城市道路在設計階段進行精細化、品質化把控,是未來城市道路建設的必然要求。隨著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國內多個大城市紛紛響應會議精神,展開了城市建設品質化提升。2016年5月,廣州市啟動了全要素品質化提升示范路建設工作,并于2017年8月底,正式對外發布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研究編制的 《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
我國目前對城市道路精細化品質化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及交通設計方面,如李剛奇等[2]以廣鋼新城的開發為例,論述了精細化交通設計在規劃體系中的作用,闡明了精細化交通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關系以及精細化設計的內容。雷馥鳴[3]以大興區興華街-金星西路交叉口為例,在對道路交叉口現狀進行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交叉口進行了精細化優化改造,并利用VISSIM構建交通微觀仿真實驗平臺驗證了精細化優化改造實施效果。史桂芳[4]圍繞城市道路的交通設計,闡述了精細化道路交通設計的關鍵。針對城市道路多專業、全要素、精細化、品質化設計的相關研究內容還較少。
本文以廣州市臨江大道東延線項目為例,結合景觀設計主題,對道路工程、橋梁工程、交通工程、電力照明工程、排水工程、園林工程6個專業進行整體品質提升。探討如何通過全要素精細化品質化設計,實現核心提升理念與各專業的融合,城市公用基礎服務設施的整體升級,城市自然生態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提出了將精細化、品質化理念滲透到各專業的設計環節中,完善功能的同時提升格調的方法,以期為后人提供參考。
根據 《中共廣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5],未來廣州的城市空間布局將構建以珠江為紐帶的一江兩岸三帶,把沿岸的優勢資源、創新要素串珠成鏈,構筑兩岸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突出歷史文化傳承、現代都市品質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從西向東重點建設30km精品珠江。而臨江大道東延線正好位于“一江兩岸三帶”中現代到未來的過渡段。
廣州市臨江大道東延線起于車陂路;向東延伸至魚珠東路,長約4.6km。沿線串聯珠江新城、第二中央商務區 (廣州國際金融城-黃埔臨港經濟區)及增城區新塘鎮。廣州2035城市總體規劃將建設景觀一號公路,從金融城起至龍穴島尖,向世界展現廣州的最美之路。在建的臨江大道東延線是景觀一號公路進入城市的門戶段落,適宜首先展示城市的整體風貌。
結合全要素設計指引、工程實際情況及設計經驗,臨江大道東延線精細化、品質化設計包含:道路工程、橋梁工程、交通工程、電力照明工程、排水工程、景觀工程6個專業的30項內容。
臨江大道東延線的設計主題是:城市之光。以“一江兩岸三帶(近代、現代、未來各 10km)”概念為設計靈感,將廣州城建精品加以抽象提煉,融入到各景觀單體之中,體現"魅力珠江、幸福珠江、和諧珠江"。綜合運用節奏、韻律、質感等多種表現手法,展現廣州的城市風光、燈光及光影,詮釋“一江兩岸,花城之光”。
1.3.1 道路工程
方案對非機動車道設置進行了全面梳理,北側與人行道并行,節約空間;南側與人行道分離,獨立運行,后期可與濱江景觀帶綠道合并使用。對道路邊坡進行優化設計,路基盡量采用緩坡,與現狀地形結合更為柔和。在公交站附近,結合人行道綠化帶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構建小型換乘樞紐,提高換乘效率,提供人、自行車、公交車的快速轉換方案,有效解決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結合道路附屬綠地,在路側設計行人無障礙休憩點,布置景觀廊架,為行人提供短暫停留的空間。
對過街通道進行了優化,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采用獨立的過街通道進行分流,提高安全通行能力。在非機動車通道與人行通道交叉口設置慢行標示,確保行人安全通過,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斑馬線的圖案具有導向性,更利于引導行人有序通行。止車石增加反光帶,增強夜間對機動車、行人的警示、提示作用。
鋪裝的設計,不僅影響使用,更能展示城市意向。該設計以城市之光為主題,將珠江兩岸城際線抽象、提煉融入鋪裝中,其圖案韻律更具張力(圖1)。鋪裝規格則以 80厚 600mm×300mm及 80厚600mm×200mm為模塊,組合鋪設。這兩種規格鋪裝組合,基本可以涵蓋廣州各類型人行道的寬度。為避免盲道因各種原因被打斷,在該項目中,盲道的布置全線貫通;并對重點位置進行精細化設計,盲道接駁口位放大處理,提高辨識度。將過街通道范圍內的側石標高降低到與道路齊平,提高行走、推行的舒適度,達到無縫接駁的目的。與此同時,對側石平石規格、鋪砌方式進行優化設計。在道路轉彎位、調頭位鋪裝需根據弧度定制切割;采用工縫式鋪砌,受力更均衡、效果更美觀。

圖1 鋪裝、標識牌、電箱效果圖
1.3.2 橋梁工程
設計對橋面非機動車專用通道進行優化,橋面非機動車道與道路非機動車道無縫接駁,與人行道劃分清晰,提高通行效率。坡道增加防滑減速帶,確保行進安全(圖2)。在橋下凈空滿足行人逗留的區域內,設置休憩平臺及坐凳,以供市民休憩。對橋臺立面進行裝飾,采用彩色馬賽克拼貼出城市意向,美觀的同時更易于管理。在橋梁景觀方面,設計進行了整體的提升,橋面鋪裝與道路鋪裝統一設計,并結合夜景燈光布置,更好的體現城市之光。

圖2 橋梁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布置示意圖
1.3.3 交通工程
在交通工程方面,為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標牌布置雜亂的問題,對各類標識牌進行重新整合,統一安置。對交通、電力等已經確定位置的箱體進行歸并,統一安置。同時結合設計主題,對箱體外立面進行裝飾(圖1)。
根據相關規范,護欄采用鋼材質,以3m為一個單元,采用百葉窗原理布置欄桿葉片,各葉片呈45°夾角。葉片表面噴刷氟碳漆,上層亞光面、下層磨砂面,通過多塊葉片組合成圖案。人行道一側可延行進方向展示城市意向(圖3);而機動車一側,則會形成通透的視覺效果,保障行人安全。于人流密集區增設人行標識牌,標識牌采用鏤空設計,色彩鮮明,提供方向、方位等信息。標牌采用反光涂料,提高夜間識別度,如有人行護欄,可結合設置。
1.3.4 電力照明工程

圖3 護欄人行道側效果圖
路燈定模與綠化協調設置,確保路燈功能照明要求的同時,避免與道路綠化苗木位置上的沖突。同時,對人行道電力井位置優化,井口方向與人行道保持平行,井蓋模數遷就鋪裝模數,形成整體的、高品質的路面效果(圖4)。

圖4 電力井布置示意圖
1.3.5 排水工程
對邊坡排水溝布置進行優化設計,保持流線統一,綠地劃分更加完整,更有利于植物景觀營造。采用卵石排水溝,與濱江風光帶情調更為契合。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井蓋是一種幫助行人識別其周邊環境的獨特方式。設計結合景觀主題logo,采用定制鑄鐵主題井蓋,體現城市風采。
1.3.6 園林工程
城市道路中的那一抹綠,為城市綠地空間提供了生命及活力。臨江景觀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資源和風景,決定著城市景觀特點。該項目綠化設計采用自然式布置喬木并點綴灌木,搭配色葉或開花地被,形成豐富的植物景觀;而南側綠化帶則以營造開敞疏朗的臨江空間為主。在道路附屬綠地內布置以自然為主題的情景雕塑,提升道路整體品質。結合地形條件,觀賞視角增加雕塑小品,使之成為道路空間中的點睛之筆。在橋底綠化方面,結合喬、灌、地被組合,遮擋不利景觀,有效的增加了橋底及周邊空間的生命力。
考慮到該道路為景觀型道路的實際需求,間距90m設置一組2個坐凳,根據人體工學原理,坐凳規格1.5m長、0.5m寬、0.45m高。采用石材、防腐木、鋼化玻璃,堅固耐用、舒適性高。內設燈管,每當夜幕降臨,光線通過玻璃投影于地面,如同在坐凳及地面展開了城市的畫卷(圖5)。垃圾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垃圾桶的設計在整體上與廣州市通用垃圾桶保持一致,色調及外立面裝飾與主題呼應,采用線性關系表達城市之光的主題(圖6)。

圖5 坐凳效果圖

圖6 垃圾桶效果圖
道路工程涉及道路、橋梁、交通、排水、電力照明、景觀等多個專業,各專業之間的組織協調是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是提高品質的保障。在大部分道路工程中,受專業較多、專業協調、技術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即使每個專業都做到最優化的設計,但由于各專業間缺乏協調配合,整合后的設計方案,往往會產生很多局部性、隱性的問題。造成各專業在道路平面、立面空間上產生交疊、重合,沖突,導致無法按設計施工[6]。標準化、模塊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解決共性問題,縮短設計周期,降低運營成本及管理難度。采用標準化、模塊化設計的生產模式,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必然選擇。然而,標準化、模塊化設計雖能快速解決“共性問題”,卻往往容易忽略“個性問題”。如在道路鋪裝施工過程中,由于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圖紙往往只會提供標準鋪裝平面及做法大樣,對特殊位置的施工方式并未清晰表達,施工方只能根據經驗現場發揮,極易導致無法達到設計預期效果。另一方面,在城市道路設計中,一味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會導致設計無法體現地域、人文特點,無法體現地方傳統特色文化。
在設計環節進行全要素精細化品質化把控,可以實現慢行交通及機動車的精細布局,降低交通隱患,解決“個性問題”,體現城市文化內涵,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提升城市道路的綜合服務水平。城市空間的品質化建設和提升,需要從設計源頭對建設項目的精細化、品質化進行把控。臨江大道東延線項目以“城市之光”為設計主題,將點、線、面、光影、虛實、質感等多種要素進行編排和組合,凝煉了廣州的城市發展、人居環境、歷史底蘊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