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賓 陳浙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多學科協作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60例AD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采用常規干預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常規干預基礎上予以多學科協作團隊施行干預的3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兩組均干預6個月。干預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干預滿意度及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認知功能評分(MMSE)、癡呆嚴重程度評分(GDS)、精神行為癥狀評分(NP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生活質量評分(QOL-AD)。 結果 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 < 0.05),試驗組MMSE評分高于干預前,且高于對照組,GDS、NPI評分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對照組(P < 0.05);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ADL、QOL-AD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高于對照組(P < 0.05),試驗組干預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 AD患者以多學科協作團隊實施干預可明顯提高治療依從性,提升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減輕精神行為癥狀,降低癡呆嚴重程度,提升滿意度。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癡呆嚴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多學科協作團隊
[中圖分類號] R749.1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6(c)-0150-05
Application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eam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FENG Xiaobin1 ? CHEN Zheli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 31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Hu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eams i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D in Hu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irty patients who took routine intervention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30 patients who were implemented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intervention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intervened for 6 months.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intervention satisfaction, and function score (MMSE), dementia severity score (GDS), mental behavior symptom score (NPI), daily life Ability score (ADL), quality of life score (QOL-AD) before and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MMS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GDS and NPI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cores of ADL and QOL-A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satisfaction of group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D patient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eam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lleviate mental behavior symptoms, reduce the severity of dementia,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Cognitive function; Severity of dementia; Daily living ability; Quality of lif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eam
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屬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好發于老年群體,可造成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情感障礙、人格改變、社會功能受損等癥狀,且患者常伴有明顯負性情緒,精神狀態差,生活質量顯著降低[1-2]。同時,據資料報道,在我國AD已成為繼腦卒中、心臟病、癌癥之后造成老年人病死的第四大疾病,預測至2020年我國AD患病人數可達1020萬,至2040年達2250萬,成為AD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3]。目前,臨床在AD治療上尚無根本突破,但多認為社會心理干預有利于延緩病情發展,降低醫療及照顧費用,提升生活質量[4]。多學科協作團隊干預模式是一種國際公認行之有效的疾病康復期干預方法,以多個專業小組作為基礎,經各學科專業人員相互合作,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規范、系統的康復干預服務,利于改善其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5]。本研究選取60例AD患者,分組分析多學科協作團隊在其早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以為疾病干預提供一定參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60例AD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采用常規干預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常規干預基礎上予以多學科協作團隊施行干預的3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兩組年齡、體重、性別、病程、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CCMD-3)中AD相關診斷標準;②病程≥1年;③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④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分值10~26分,病情程度為輕中度[7];⑤可配合完成隨訪;⑥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干預方案,簽訂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血管性癡呆者;②因中毒、腦外傷等其他腦部疾病造成的癡呆者;③存在嚴重自殺傾向者;④嚴重失能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⑤失語、失聰者;⑥心腎肝肺等臟器出現器質性病變者;⑦合并精神分裂癥、惡性腫瘤者;⑧近3個月內曾系統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干預:維持病房內環境整潔、溫濕度適宜、安靜舒適,為患者營造良好康復環境;囑咐并協助患者每周定時沐浴2次,保持衣著及床單位整潔;指導患者合理膳食,注意營養搭配,對無法進食者進行協助;以口頭教育、發放宣傳手冊的方法向患者與其家屬實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與其家屬對AD有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患者出院后每月隨訪1次,掌握患者恢復情況,同時為其提供咨詢服務,持續干預6個月。
1.3.2 試驗組
于常規干預基礎上以多學科協作團隊施行干預。
1.3.2.1 建立多學科協作團隊 ?成員包括藥師、營養師、康復治療師、精神科醫師、老年科醫師、老年科護士、神經內科醫師、社區醫師、社區護士等,邀請有關專家對團隊成員實施培訓,使其了解團隊建立目的、管理制度、成員分工、工作內容,掌握AD有關基礎知識、日常生活照護方法、精神與行為問題處理及治療方法、常見安全隱患和預防方法、康復治療策略、患者環境居住要求、團體活動帶領技巧、各評價量表使用方法等,同時創建微信群,便于成員相互溝通信息。成員分工:①醫療人員包括精神科醫師、老年科醫師、神經內科醫師、社區醫師,主要負責對患者的篩查、診斷,伴隨疾病評估、治療,總結分析患者病情發展、用藥、治療等情況,持續改進對患者的照護目標。②康復治療師主要負責積極掌握患者康復進展,并通過應用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相互結合的方法,設計及執行多樣化團體及個體康復治療活動,經環境改造、改變活動實施方式等協助患者可正常發揮功能,提高其生活參與度,改善患者生活健康狀況。③護理人員包括老年科護士、老年科護士,負責患者個人健康檔案錄入,收集患者文化程度、性別、年齡、病程、服藥情況等個人信息,評估患者精神行為問題、生活質量等,依據照護目標、評估結果參與個性化照護計劃制訂并負責實施;并對照護者實施照護技能培訓。④其他專業服務人員包括藥師、營養師等,主要負責對患者的用藥調節、營養指導等。
1.3.2.2 具體干預措施 ?①認知記憶訓練:活動內容包括圖文配對、分豆樂、七巧板、摸盲盲、麻雀對對碰等游戲,目標在于維持患者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訓練患者記憶力及專注力,由康復治療師負責,2~3次/周,1 h/次。②運動康復訓練:活動內容包括踢球投球游戲、散步、簡單伸展性運動、手部運動等,目標在于提高機體活動能力,康復治療師負責,2次/周,1 h/次。③自理能力訓練:活動內容包括穿衣、進食、如廁、擦桌子、疊衣服、疊毛巾、梳洗打扮等,目標在于增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由照護者負責,貫穿日常生活內。④強化社會興趣:活動內容包括歌曲欣賞學唱、讀報、制作賀卡、手指畫、剪貼畫、寫書法、曬太陽等,目標在于提供社交機會及感官刺激,加強患者對外界社會熟悉度,由護理人員負責,2~3次/周,1 h/次。⑤臨床用藥與照護:給予患者與其照護者相應藥物治療與指導,了解有無藥物不良反應等,由醫療人員負責,每周1次。⑥健康宣教:每月進行1次集體講座,向患者與其照護者講解AD疾病基礎知識、康復治療、日常護理方法等知識,矯正患者與其照護者不良行為及觀念,由專業醫療人員及護理人員負責,持續干預6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干預6個月后治療依從性,以醫院自制治療依從性調查表施行評估,調查內容包括合理飲食、規范用藥、規律鍛煉、定期復查等方面,總分0~100分,分為不依從(<70分)、基本依從(70~85分)、依從(>85分),將基本依從、依從計入總依從率。②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認知功能,以MMSE量表實施評價,總分0~30分,分值越低認知功能越差[8]。③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癡呆嚴重程度,以總體衰退量表(GDS)實施評價,1~7級評分,分值越低癡呆程度越輕[9]。④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精神行為癥狀情況,以神經精神科問卷(NPI)實施評價,包括12個行為領域,總分0~144分,分值越低精神行為癥狀越輕[10]。⑤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表實施評價,總分0~100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11]。⑥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生活質量,以AD特定生活質量量表(QOL-AD)施行評價,量表包含13個項目,總分13~52分,分值越低生活質量越差[12]。⑦兩組干預6個月后干預滿意度,以醫院自制干預滿意度調查表施行評估,總分0~100分,分為 <70分記為不滿意,70~85分記為基本滿意,>85分記為滿意,將基本滿意、滿意計入總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行Ridit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依從性
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MMSE、GDS、NPI評分
干預前兩組MMSE、GDS、N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MMSE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高于對照組;GDS、NPI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ADL和QOL-AD評分
兩組干預前ADL、QOL-A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ADL和QOL-AD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4 干預滿意度
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干預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3 討論
AD屬神經科常見疾患,不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認知功能嚴重降低,同時還存在明顯精神行為問題,給家庭及社會照護帶來嚴重困擾[13-14]。臨床研究報道,在AD疾病早期予以患者有效干預,對抑制病情發展,延緩患者生活能力減退,提升其生活質量尤為重要[15-16]。常規干預通常側重執行醫囑,局限在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要,而對其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社會功能恢復等缺乏重視,干預質量差,已無法滿足臨床需要[17]。
多學科協作團隊干預模式屬一種新型干預方法,可通過各學科專業人員相互協作,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各學科人員專業優勢,為患者提供照護技術指導,提升患者照護品質,使臨床干預更具全面性、科學性、針對性,利于促進患者恢復[18-19]。朱衛芬等[20]研究報道,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多學科合作團隊干預模式施行干預可提升患者運動耐力,改善其生活質量。楊艷等[21]研究指出,多學科協作模式應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其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患者滿意度。本研究顯示,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治療依從性與MMSE、ADL、QOL-AD評分高于對照組,GDS、NPI評分低于對照組(P < 0.05)。提示對AD患者以多學科協作團隊實施干預可明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提升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減輕精神行為癥狀,降低癡呆嚴重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多學科協作團隊干預可由專業醫護人員定期開展集體講座,對患者與其照護者進行系統健康教育,總結、分析其于康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糾正其不良行為及觀念,促使患者自覺配合治療,并充分激發照護者監督作用,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由醫療人員予以患者臨床用藥與照護可促使其規范、正確治療,保障治療效果,最終利于減輕患者癡呆程度及精神行為癥狀;由康復治療師每周對患者進行認知記憶訓練可維持患者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訓練患者記憶力及專注力,利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指導照護者于日常生活中對患者進行自理能力訓練,可增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參與感;由康復治療師每周對患者采取運動康復訓練可提升患者機體活動能力;由護理人員采取強化社會興趣的一系列活動可為患者提供社交機會及感官刺激,加強患者對外界社會熟悉度,利于改善其社會功能。本研究還顯示,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干預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 0.05)。提示以多學科協作團隊實施干預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利于樹立醫院良好服務形象。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團隊干預可整合醫院、社區各方資源,為AD患者提供多元化照護,利于提升治療依從性,提高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減輕精神行為癥狀,降低癡呆嚴重程度,提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Johnson KA,Schultz A,Betensky RA,et al. Tau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ic imaging in aging and early Alzheimer disease [J]. Ann Neurol,2016,79(1):110-119.
[2] ?Sutphen CL,Jasielec MS,Shah AR,et al. Longitudinal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 Changes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During Middle Age [J]. JAMA Neurol,2015,72(9):1029-1042.
[3] ?汪婷,沈軍.生活方式對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3196-3198.
[4] ?關曉旭,佡劍非.一體化護理模式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 13(20):153-156.
[5] ?劉玲,何竟.護理協調為主導的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在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7, 16(9):68-73.
[6]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1-36.
[7] ?王俊,陳旭,陳碧華.社區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全科團隊式管理效果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 17(7):676-678.
[8] ?毛丹,房芳.冥想干預對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病人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研究[J].護理研究,2018,32(9):57-61.
[9] ?許芳,邱文艷,唐俊,等.HABILITATION護理對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37(12):2671-2675.
[10] ?沐楠,潘集陽,吳華旺,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白質病變與精神行為癥狀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8,34(8):83-86.
[11] ?李陳芳,沈婷,邱昕.早期康復護理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水平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3):432-433.
[12] ?劉西玲,常巧云,魚紅,等.積極心理干預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及精神行為障礙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6):1091-1094.
[13] ?Tramutola A,Triplett JC,Di Domenico F,et al. Alteration of mTOR signaling occurs early in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AD):analysis of brain from subjects with pre-clinical AD,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late-stage AD [J]. J Neurochem,2015,133(5):739-749.
[14] ?Tarasoff-Conway JM,Carare RO,Osorio RS,et al. Clearance systems in the brain—implications for Alzheimer diseaser [J]. Nat Rev Neurol,2016,12(4):248.
[15] ?戴軍玲,李榮琴,秦巍,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5,19(8):1619-1620.
[16] ?鄧玉蘭.認知干預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 21(2):13-16.
[17] ?陳春英,劉彩霞,許瑛,等.多學科團隊合作干預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2(31):3956-3959.
[18] ?王芳,李艷秀,唐玉平,等.多學科協作模式早期干預對喉癌手術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3):338-341.
[19] ?毛敏,陳意群,胡愛龍,等.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對鼻咽癌放療病人自護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6,14(20):2053-2056.
[20] ?朱衛芬,沈曉莉,周啟芳,等.多學科合作團隊干預模式對COPD患者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5,41(15):1828-1829.
[21] ?楊艷,趙琨,呂婭,等.多學科協作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12):131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