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近年國家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并在全國范圍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以此摸清底數,為地方劇種保護發展提供客觀依據。本文以此次普查為契機,通過秦皇島地方劇種現狀調查及分析,以人才建設為著力點探討秦皇島地方戲曲發展的應對策略。
關鍵字:秦皇島;地方戲曲;劇種;人才建設
秦皇島市地處京畿重地,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東與遼寧省接壤,西與唐山市毗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合了華北、東北的戲曲資源,戲曲發展曾一度十分活躍。他們中既有被稱為中國五大劇種的京劇、評劇,也有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皮影戲,這些絢麗多姿、璀璨奪目的戲曲劇種是秦皇島勞動人民和無數戲曲藝人的辛勤勞動成果,是秦皇島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傳承。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近代化過程中西風東漸、文化變遷,繼之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豐富發展,影視傳媒發達普及,曾經輝煌一時的傳統戲曲受到沖擊,發展跌入低谷,一些稀有劇種甚至面臨瀕危局面。近年國家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并于2015-2017年在全國范圍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以此摸清底數,為地方劇種保護發展提供客觀依據。本文以此次普查為契機,通過秦皇島地方劇種現狀調查及分析,以人才建設為著力點探討秦皇島地方戲曲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秦皇島地方戲曲劇種概況
此次普查是秦皇島首次開展的全市范圍的戲曲情況詳細摸底,標準時間為2015年8月31日。
(一)劇種現狀
秦皇島現有評劇、京劇、河北梆子、皮影戲4個活態劇種,目前流行的主要以評劇、京劇、皮影戲為主,其中皮影戲、評劇分別被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絲線、平調落子等劇種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已難覓蹤跡,即使有少數人曾經掌握這些劇種的表演技巧,也因人數過少且缺少傳承而漸漸消失。評劇、皮影戲這些即使曾經十分活躍的劇種也已經開始出現蕭條景象,面臨著生存危機。
目前,評劇是秦皇島發展較穩定的劇種,群眾基礎較好,影響力較大,流傳范圍較廣。全市唯一一家專業劇團就是小海燕評劇團,業余劇團也不在少數,分布6個區縣。作為秦皇島的大劇種,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京劇雖為國粹,但秦皇島更為流行評劇,其受眾群體尤其是演員群體遠不如評劇多,目前全市已沒有專業的京劇院團,現存的京劇團體數量不多且均為票友性質的班社組織。皮影戲在秦皇島的昌黎、青龍兩縣較為流行,已知的皮影劇團有6家,主要活動在縣區農村。
(二)戲曲團體情況
秦皇島現存戲曲團體22個,其中19個演出團體,2個制作機構,1個創研機構。現存的演出團體中,國辦團體1個,登記在冊的民營團體4個,民間班社14個,17家具備固定排練場所。
1、國辦團體
全市僅有小海燕評劇團一家國辦專業戲曲演出團體,承擔秦皇島市“政府買單 百姓看戲”演出任務,每年深入農村、社區、廣場、企業、學校、軍營公益演出150場次,組織秦皇島市戲曲晚會、戲曲演唱會等演出活動,并參演市春節晚會、團拜會等重要演出。2014年以來,開展了“月末戲院”常態化演出,每月在市文化廣場劇場演出大型評劇劇目。
2、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
民營院團在財政方面大部分陷入困境,演出市場萎縮,人才儲備青黃不接導致各團體在生存發展上舉步維艱。這些民營團體大部分活動在縣區農村,目前來看很難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但同時,這些民營院團才是我們戲曲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群體。秦皇島目前有十多家初具規模的民間戲曲班社,這些班社大部分為熱愛戲曲的票友所組成。雖然沒有民營團體那樣的生存壓力,但是他們同樣渴望擁有展示自己的平臺,而不只是自娛自樂。
(三)藝術生產
1、劇目建設
秦皇島的劇團大部分為評劇團,因此對評劇劇目的保留工作較為完善。目前所保留且能夠上演的劇目涵蓋了大部分評劇經典劇目,如《秦香蓮》、《小二黑結婚》、《劉巧兒》、《花為媒》等。其他可上演劇目還有青龍滿族自治縣百靈皮影劇團排演的《穆桂英招親》、《東郭先生和狼》等一系列新劇目。而京劇等劇種因缺少專業的大型的劇團,很難統計目前還能上演多少劇目。
新編劇目(含移植、改編劇目)上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評劇,如現代戲《銀杏樹下》、《家住長城頭》、《渤海灣的笑聲》;皮影戲有《穆桂英招親》、《東郭先生和狼》等;而在京劇或其他劇種方面則鮮有新劇目創作。
2、戲曲創作與理論批評
全市有創研機構1家,為秦皇島市文化藝術研究所,2011年出版《華枝春滿——秦皇島劇作選》。所內多人在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河北省選拔賽中獲獎。
3、制作機構
秦皇島有金波皮影制作室、邵青皮影雕刻、賀福麟皮影雕刻3家制作機構,均為皮影雕刻工作室。但其中賀福麟皮影雕刻的傳承人年事已高、臥病在床,已不再工作,且無人愿意學習技藝,目前該工藝處于后繼無人狀態。
(四)戲曲人才
普查統計,秦皇島地方戲曲從業人員433人,人才(此次普查標準為有影響的藝人(含離退休)、在職副高職稱以上、省級一等獎以上獲獎者、省級及以上非遺傳承人)69人,涵括院團藝術人才和創研機構人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12人,占總數的17.4%;專科及以上學歷10人,占14.5%;40歲及以下人員1人,占1.4%,60歲以上43人,占62.3%;演員/操縱44人,占63.8%,演奏員11人,占15.9%,編劇4人,占5.8%,導演、舞美各1人,各占1.4%;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1人,國家級2人。在現有人才中,23人授徒,授徒194余人。
二、秦皇島戲曲人才建設存在的問題
戲以人傳,戲曲傳承發展的根本和關鍵是人才。綜合上述調查情況可以看出,秦皇島戲曲保護工作的基礎較為薄弱,人才建設狀況不容樂觀,面臨著人員老化、后繼乏人、缺少藝術創新能力等諸多窘境,具體情況如下:
(一)人才斷檔
人員老化、人才梯隊斷檔是目前戲曲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秦皇島這種情況已十分嚴峻。首先,總量上全市戲曲從業人員不多,人才不足百;第二,年齡結構上,戲曲人才隊伍平均年齡在64歲以上,50歲以上占比85.5%,40歲以下僅有1人,中青年人才匱乏,后備力量極為薄弱。同時,現有人才中僅三分之一有授徒,且半數以上師傅授徒數量平均為1-2人,形式為傳統的口傳身授或族親傳承,有1人在校授課,傳幫帶數量有限、范圍不廣。此外,不同劇種的傳承發展也是不均衡的,像評劇這類的大劇種,得到了一定的扶持和保護,但其他小劇種缺乏重視與投入,無法爭取更高層次舞臺,越發邊緣化、草臺化,前景堪憂。
(二)專業結構不合理
全市戲曲人才隊伍中演員占比最高,其次是演奏員,編劇、導演、舞美、音樂、經營管理等幕后人才極為緊缺。以全市唯一一家專業院團小海燕評劇團為例,在8名高級職稱人才中,全為表演人才。其他戲曲團體也都存在創作型人才匱乏現象,這從2000年以來全市新編劇目產出情況也可窺一斑——劇團演出主要靠傳統劇目支撐,十五年來新創劇目不足十。由于缺乏專業的創編人才,劇目創排只能邀請團外人員擔任,院團發展受限。
(三)劇團管理運行機制不適應時代發展
全市戲曲院團經營管理人員幾乎全為團內演職人員兼擔,專業的劇團管理、活動策劃和資料收錄人員很少。而團體管理者也大多文化程度偏低,雖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未受過系統的管理專業培訓,缺乏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手段,一定程度限制了戲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圍繞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專業院團對內部經營管理機制的改革進行了一些探索,如成立演藝公司,但收效不顯,還存在用人不自主、留人難等問題。由于編制限制和用人機制不完善,對于一些急缺的專門人才和有發展的尖子人才不能得到及時錄用,在引進和聘用人員中,現有薪資水平也難以長期留住人才。
(四)拔尖人才稀少
此次普查范圍至民營團體、民間班社,意味著更多的民間高手會出現在人才名單上。盡管如此,從調查結果看,不必說在全國,單在省內,秦皇島有影響力的戲曲人才亦是鳳毛菱角,僅28人有過省級以上獎勵(或稱號),無名家名角,無影響力較強的領軍人物。從演出交流上看,隨著近年來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小海燕評劇團在京津冀地區及周邊交流演出日益增多,影響力逐漸擴大,但外省市演出仍較少,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則極少進行交流演出,影響力薄弱。
(五)培養形式單一
秦皇島沒有專業的戲曲人才培養傳習機構,新進人才主要由省戲曲學校培養,一些院團的老藝人多以學徒制或家族式傳授的方式傳承技藝,無系統書籍和課程以供年輕人學習,傳承形式單一且不靈活,人才難以為繼;在機制建設上,有效推動地方戲曲人才建設的保障體系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相對統一和系統化的指導和管理等情況,一些職能部門的職能尚未充分發揮,缺少主動作為的意識,人才的培養、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另外,雖然市政府2017年出臺了《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但針對人才激勵措施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分類化、細化,具體政策尚待落實。
此外,地方戲曲人才建設的窘境還遠不止調查數據所展現,招生難、就業難,觀眾少、市場低迷等等諸多戲曲發展的生態問題還需不斷改善。
三、秦皇島戲曲人才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吟詩、朗誦、穿漢服,如今人們對傳統對古典文化的回歸和親近,似乎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的潮流。在這些沉淀了幾千年的文化精粹中,我們也漸漸發現,人們對傳統戲曲藝術有著敬意和留戀。那么面對當下戲曲人才發展的現狀和挑戰,如何做好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我認為,傳承保護是基礎、是首要,發展的關鍵在于與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設緊密融合。
(一)加強基礎性保護,建立健全人才傳承、培養機制
1、關注戲曲傳承人保護,做好資料的搜集、整理、留存和累積
針對當前人才傳承危機,首要的是抓緊做好劇種搜集、整理等基礎性保護工作。一是加強對現存地方戲曲藝術資料的數字化管理,整理、錄入劇本、戲曲唱腔曲譜資料,歸整傳承人資料,建卷存檔;二是開展優秀戲曲演藝整理工程,通過現代化音像技術、文字記錄等多種方式收錄老藝術家的談藝經驗、從藝經歷或回憶錄,匯編成冊,同時注重收錄中青年優秀演員的劇目、演藝資料,并逐漸形成常態;三是定期開展劇種調查,將全市戲曲團體發展情況數據統計和研究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形成機制,年年做,年年更新,動態記錄,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政策;四是在上述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地方戲曲資源數據庫,尤其是系統化的戲曲藝術普及數據庫,從掃盲性、基礎性、教材性的資料逐層構建。
2、建立藝人傳承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青年戲曲人才是戲曲隊伍的后備力量,是傳續的鎖鑰。面對人才斷檔困境,應盡快制定中長期地方戲曲人才培養規劃,建立人才傳承機制,著力培養、提攜后備力量,逐步培養高質量、高層次人才。結合市情、現狀,可主要采取“團校合一”和“柔性引才”培養方式。一是劇團與藝術院校聯合辦班,以團帶校,將舞臺和課堂、教學與實戰演出相結合,既可將團員送入專業學校再提升,也可從學校中吸納學員進入劇團,形成劇團的預備役,解決招新、就業雙向難題;二是劇團內建立完善“學徒制”,鼓勵老藝人收徒或通過談藝、實踐等多種方式傳藝,同時側重培養藝術骨干、優秀青年人才促成拜師名家學藝;三是“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由政府引導建立戲曲資源交流機制,引進專業院校老師、名家傳幫帶,選送有基礎、有潛力的青年人才到專業院校、戲曲傳承基地培訓、進修,到專業院團實踐;四是鼓勵中專學校開設戲曲專業,對該專業學生免學費,提供實習機會;五是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編劇、導演、舞美等專業人才,有意識地關注國內戲曲專業藝術院校中的畢業生、國內其他地方戲曲院團的中青年人才,為專門引進適合的緊缺崗位人選開通綠色通道。
(二)加強組織協同,推動戲曲人才資源集約化管理
1、建立地方戲曲保護發展協調機制
時勢造英雄,時勢造文藝。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扶持。同時,它也是一項涉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各區政府、有關部門作用,加強統籌協作,建立黨委、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宣傳、文旅、發改、財政、教育、國土、城建等部門參與的協調工作機制,并根據各自職責,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2、搭建地方戲曲創研交流平臺
目前,秦皇島沒有專門的地方戲曲劇種藝術生產傳習機構,相關研究也大多限于業余人員的自發自覺行為,缺乏主管部門有計劃、有組織地系統梳理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在非遺管理部門或專業劇團內設立地方戲曲創研交流基地,整合文化部門、有關單位及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如文聯、文化館(站)、文研所、小海燕評劇團、戲劇家協會、票友協會、高校等,團結廣大專家學者、戲曲愛好者及戲曲院團的基層創研人員,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創作、研究、培育、演出、管理的“政產學研”鏈條。一方面整合全市戲曲人才資源,按劇種分類建立地方戲曲人才信息庫,搭建人才網絡及其交流展示、傳播推介的服務平臺;二是形成地方戲曲發展智庫,由政府及主管部門為地方戲曲保護發展提供戰略思維和政策支持,業內專家對行業問題做梳理、呈現,學界專家進行基礎理論研究。
(三)融入城市建設和群眾生活
地方戲曲是一個地域獨有的文化資源,是城市的歷史印記,也折射了地域的人文情態。積極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使其得到合理的保護、利用,融入城市發展,推動城市建設,是一項共贏的事業。就當前秦皇島的城市發展戰略和戲曲發展現狀來看,可著力于培育戲曲氛圍,同時將戲曲傳承與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發展結合起來。
1、做好戲曲藝術普及,構建專兼結合的戲曲人才隊伍
如果說人才是戲曲藝術傳承的根本,那么廣大觀眾就是其植根的沃土和基礎。戲曲的發展終究離不開觀眾的喜愛與支持。秦皇島一直沒有產生自己地方的一種獨特的戲劇樣式,沒有框子的約束,形成了藝術創造與欣賞的隨意性,藝術形式兼收并蓄的開放性,以及各藝術品種、流派爭相發展的競爭性。歷史上一些劇種,雖然并不產生在這里,卻在這里得到了發展,比如評劇、京劇,熔鑄了秦皇島人的開拓、創新精神;其二,秦皇島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歷史文化發展的積淀,形成了秦皇島人民的性格特點和審美心理定勢——樸實、包容、開放、友善,喜歡通俗易懂、多樣的藝術形式等等,這些都是群眾與戲曲藝術親近的優勢介質。由此,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上也更易于、便于做好戲曲藝術普及,培育觀眾群體。“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目前缺少的,恰是一座連通的小橋。因此,在戲曲人才建設中不應忽視戲曲普及和推廣隊伍,如京劇的“時尚演繹者”王佩瑜,不僅專業水平高,且致力于京劇的傳播推廣。當然,在現實中我們不僅需要能宣傳的專業人才,還應關注的是廣大戲曲票友,他們來自于群眾,熱愛戲曲,在基層中傳唱,更接地氣。文化主管部門可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戲曲人才隊伍,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公共文化設施等為其搭建演藝平臺,充分利用票友開展宣傳普及活動,營造有利于保護和扶持地方戲曲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氛圍。
此外,戲曲進校園、戲曲惠民演出都是收效良好的戲曲藝術普及活動。小海燕評劇團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經驗,2015年起該劇團在全市范圍150余所學校開展了課程,從“戲曲發展簡介”、“舞臺呈現解讀”、“行當人物示范”、“精品劇目欣賞”等方面展示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對青少年的戲曲熏陶發揮了積極影響,可由此推廣創新,鼓勵民間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到中小學開設傳統戲曲藝術啟蒙課程、興趣課堂,走進大學校園指導組建戲曲社團等。
2、將戲曲傳承發展融入旅游城市建設
建設一流國際旅游城市是新時代秦皇島發展的重要戰略,其中深化全域旅游理念,推進“旅游+文化”融合,使地方戲曲進景區成為可能。當然,戲曲能否進景區、采用什么樣的開發模式以及如何使景區的戲曲IP與景區定位和內涵貼合從而發揮最大效益,還要不斷挖掘現有的戲曲資源,比如評劇《孟姜女》與姜女廟,昌黎皮影戲與民俗節慶活動等。在這些優秀的地方戲曲與旅游景區、旅游節慶探尋關聯、挖掘價值、實現效益的同時,也使其傳承發展煥放光彩。
此外,秦皇島是知名的避暑勝地,康養旅游業也在大力發展之中,每年來此度假休療者眾多,也不乏各行業的優秀人才,符合“候鳥人才”開發的一些特性,因此可研究借鑒海南的候鳥人才工程,建立避暑康養人才工作站,摸清暑期來秦的戲曲人才底數,搭建合作平臺,促進交流指導,打造“名家劇場”、“戲曲論壇”等品牌項目。
弘揚傳統文化,守護華夏文明傳承的精神家園,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是活的文化。在逐漸式微的當下,我們需要做的不應是只能將其放在博物館里保護起來供后人瞻仰,也不該將其視為文旅發展、經濟唱戲的陪襯。戲曲的傳承需要我們去正視、參與、闡釋和發展,才能對這種傳統文化的深層肌理有所認識、體會,才能汲取滋養,讓我們的文化永葆青春,日新又新。過去幾百年戲曲人代代傳承,經歷了不斷地實踐打磨,如今戲曲人才的培育還應循序漸進,筑牢基礎,在時代的發展中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