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建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機制和工作現狀,以及學生資助工作資金投入情況,研究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貧困生認定困難、資助管理部門工作不到位以及資助來源渠道狹窄等,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包括建立困難學生認定體系、搭建新型學生資助平臺以及利用校友和社會資源積極拓寬資助資金來源渠道等。
【關鍵詞】資助管理;貧困認定;資助來源;新媒體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急劇增加,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求,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也因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高校貧困生群體。一直以來,為了有效解決經濟困難學生上學的問題,以及履行“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承諾,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再到學校,都制定了相應的學生資助辦法和政策。目前高校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已經形成“獎、助、貸、勤、補、減”體系,雖資助力度不斷加大,但在學生資助工作的實際開展中還是困難重重。高校作為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實施者,其工作的成效決定了學生資助工作的成敗。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管理,以及高效地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是目前高校面臨的難題。
(一)高校現行貧困生資助機制
當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由多種形式構成,一定程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總體上保證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常入學并完成學業。在不同的階段,高校為貧困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資助形式,如助學貸款保證了貧困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助學金改善了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生活、獎學金鼓勵學生刻苦學習等。除此以外,國家還制定了基層就業補償政策,對師范生給予免費教育以及服兵役補助等。
(二)高校貧困資助的投入
從2007年開始,我國逐步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隨著高校人數的增多,資助資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受資助人數年年攀升。2007—2012年,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資金投入增長了近91%;2012—2017年,近2.433億困難學生接受援助,總金額達4693.35億元。其中,2012年國家助學金總額547.83億元,2017年國家助學金總額1050.74億元,受資助人數超過了4000萬,較2012年資助人次增長11.27%。
2012—2017年,國家財政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經費撥款達到2289.13億元,占比達到48.77%;其余51.23%主要由銀行發放的助學貸款以及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構成,總金額達2404.2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助達1407.39億元,占國家財政總投入的58.5%。
6年來,已有4055萬人次獲得了資助,年均金額782.16億元。在所有學生資助金額中,國家財政資助占總投入的近50%。其中,貧困學生助學貸款是國家資助的主要形式,社會資源的投入在總金額中占比較少。
(一)貧困生認定困難
當前高校貧困學生主要由學生家庭所在鄉鎮街道民政部門對其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認定,認定后開具家庭經濟貧困證明。目前來看,但僅靠地方民政部門的貧困證明是不夠的,高校也要根據學生家庭人均收入,甚至對學生日常消費狀況進行調查。
1.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可信度不高。申請貧困資助的第一步需要學生提供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具體證明內容包括:生源地家庭所在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或者低保證、建檔立卡證明。目前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是高校貧困學生認定的主要依據。調查表填寫的信息包括學生家庭情況、家庭收入情況等。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在填寫調查表時會不同程度地對所填信息進行夸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和所填寫的信息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地方民政部門對于貧困生認定工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并不會做出嚴格的審查。
2.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貧困學生家庭實際情況的認定是一項極其煩瑣復雜的工作,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才能做出準確的認定。目前高校貧困學生家庭情況認定主要由學生所在二級學院完成,一般由學生輔導員或所在班級的班主任組織民主評議進行具體認定工作,最后組織材料上報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由于班級民主評議小組成員大多由學生組成,因此申報貧困認定的學生人際交往因素也會潛在影響認定結果,即使民主評議小組成員秉持客觀的原則,在認定過程中,小組成員也常常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
(二)資助管理部門工作不到位
當前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主要由校資助管理中心統籌負責,具體認定工作由各二級學院落實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二級院系對于困難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有很大的自主性。在目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學校資助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已經簡化到負責發放工作的通知、計算名額、最后審核、發放獎助學金等,只會關注申報材料的完整性以及流程的合規性,很難監管各個二級學院在評選過程中是否做到公平、公正。
(三)資助來源渠道有限
目前高校學生資助資金來源渠道非常有限,主要包括:國家專項經費、學校自身資助經費以及社會團體或個人資助。對于一些普通的地方高校來說,自身事業收入比較微弱,且正處在發展建設時期,除了按國家規定設置專項經費用于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外,很難再拿出額外的資金支持學生資助工作。而社會資助,特別是企業對困難學生的資助,通常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且主要以獎學金的形式,很難全面保障困難學生的學習及生活。
(一)建立可量化的困難學生認定體系
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情況認定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如何開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量化能力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準確識別學生家庭狀況的關鍵。高校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不僅要參考學生自身的情況,還要考慮家庭收入等因素,制定出可量化、可操作的識別和評價方法,從而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量化評價,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
(二)搭建新型學生資助平臺
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涌現出多種交流宣傳媒介形式,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搭建新型資助信息化平臺。高校資助管理機構應該結合自身需求,優化系統,構建屬于自己的資助平臺,平臺應當實現自助申報、在線審核、資助資金自動發放等功能。同時,學校應當盡快建立貧困學生信息數據庫,采集學生日常消費情況,收集學生家庭收入情況,利用量化的認定指標對貧困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認定。
(三)拓寬資助來源渠道
1.爭取社會資源。高校應當重視和利用校友資源,與校友保持良好的聯絡,定期拜訪校友企業,組織校友活動,增強校友凝聚力,邀請優秀校友回母校開展講座,給學弟學妹傳授寶貴經驗。另外,每年的招聘會也是高校宣傳自己的窗口,高校應當利用各種方式加強自身宣傳,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交流,適時提出捐資助學邀請。
2.建立對外及時溝通交流平臺。當前社會,互聯網高速發展,各種媒體形式層出不窮,高校宣傳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應當拓寬思路,利用各種新型媒介宣傳自己,展示高校學生風采,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利用自身專業技能建立與社會各界高效的及時溝通交流平臺,廣泛收集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妥善協調資源積極與社會團體或者個人進行合作。同時也可以向社會呈現自身的困難,讓社會各界對高校實際困難有更加及時和全面的了解,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幫助。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現狀及資助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是維護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高校應當重視學生資助工作,真正體現出對貧困學生的人文關懷,不斷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作為新時代宣傳資助工作的新陣地,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平臺,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邁上新的臺階,最終實現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育人目標。希望本文可以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提供一些啟發和參考,拓寬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紅波.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效性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4(07):70-73.
[2]趙杰.高校資助工作中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和對策探析[J].教育觀察,2016(08):33-34.
[3]王麗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46-47.
[4]李新,王瑩.教育公平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8):48-50.
[5]黃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方法初探[J].才智,2017(35):33.
[6]李永山.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核心能力及其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82-85.
[7]范軍.普通高校資助育人平臺建設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2):41-42.
【本文系江蘇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精準資助的制度育人問題研究”(2017SJBFDY-5-29)、2016年度南京郵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我國高校現行幫困資助政策研究”(NYS21-6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