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
9月6日收盤,因回購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17未名債,全天出現零成交!主要原因是,買方的最高報價再回到回購前的75元,而賣方的最低報價為82元,在公司回購價80元以上!
這意味著,市場對該品種的判斷出現較大分歧:在未名醫藥出手定向回購自家債券后,這一債券反而流動性大跌;這戲劇性的一幕,令人思考債券回購中利益相關方的監管問題。
8月27日,未名醫藥發布一份《關于購買債券暨對外投資的公告》。這份公告稱,未名醫藥擬以不超過1億元的閑置自有資金,購買不超過100萬張(含)“17未名債”債券,購買價格為80元/張。
兩年前,公司表示資金緊張要用錢,申請發行為期5年、總額8億元的債券,結果經歷了2018年的業績虧損,為何又可以拿出1億的資金回購自家債券?
從財務數據來看,2017年底,即公司發行上述債券后,其貨幣金額高達18.2億元,2018年底,貨幣金額繼續高達15.5億元,2019年上半年,也有11.65億元。
當然,近期蘋果公司也出現手握重金同時還發行債券的情況:現在美國的發債成本非常低,而蘋果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強,所以在發債成本很低時吸納更多的資金,可以賺更多的錢。而2017年未名醫藥發債之際,金融市場正在去杠桿,且醫藥行業正面臨帶量采購等眾多不確定因素:即市場利率不低、經營前景不明。且大家相信蘋果公司發的債,一定會用于蘋果公司的業務。未名醫藥大股東持有的股權,根據2017年三季報,質押率已高達99.81%!兩者顯然不具可比性!
從上市公司諸多案例可知,上市公司貨幣余額居高不下卻仍在不停融資的企業,通常資金都被大股東挪作它用,所謂的貨幣資金,都是在財務報表的節點上亮個相,審計一過就跑去為大股東服務了。
其實,未名醫藥這件事相當于先斬后奏,令投資者猝不及防。而且,公司回購并不是通過二級市場面向所有愿意賣出的客戶,而是通過大宗交易定向接了某機構的持倉。這樣做顯然有失公平。畢竟在債券市場流動性極差的情況下,很多債券持有人第一希望的就是能保持一定的流動性。
8月27日,即17未名債還在停牌期間,當天就出現兩筆大宗交易,分別按80元的價格成交了4000萬元,總共成交金額達到8000萬元。這筆大宗交易根據《證券時報》的確認,就是公司自己作為買方成交的,而賣出方,則為某一線機構的基金產品。
從程序來看,因為當天董事會開過了,按公告說法,董事會批準公告就即刻生效。但是普通投資者,卻是在27號晚上才看到公司的上述公告!而看見公告之時,交易已經完成了。如果市場上有很多投資者愿意按75元賣出的話,那么未名醫藥就涉嫌用廣大股東的錢,對特定機構實行利益輸送!反過來,如果市場上在獲知此消息后,沒有投資者愿意按80元的價格賣出的話,那么某基金則涉嫌犧牲持有人的利益,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
這些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示監管部門,為防范可能出現的利益輸送問題,上市公司的回購應當在公告發布之后進行,同時必須在二級市場上,通過公平、公開的方式進行。
事實上,上市公司在債券價格跌破發行價之際,用公司資金在二級市場進行買入式回購,有兩處明顯不妥。
如果未名醫藥不是動用1個億,而是動用6.4億元,將該債券全部按80元的價格回購,就難逃惡意逃廢債的嫌疑。如果大量上市公司效仿,那么上市公司就可以靠這樣的發債手段來賺錢了。比如發8個億的債,然后散布或真或假的利空消息,等債券大幅下跌,再用6.4億元全部買回,企業就可以凈賺1.6億元!
如果公司經營情況出現惡化,或是預計未來幾年后需要兌付本金時經營情況惡化,那么每年拿出一點錢來回購,令局外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追入,并令發行時的認購者得以高位套現,最后留給廣大中小投資者就是打破剛兌的一地雞毛!
事實上,境外成熟市場上,如果上市公司真是經營情況改善了,不需要承擔這么多債務的話,完全可以提前贖回,但為了保障持有人的利益,這些回購的債券一是注銷,并不由公司持有,賺取二級市場的差價;二是回購方式為提前還本付息,即在還本同時,加上到期日的實際利息,回購注銷債券;三是向所有債券持有人開放回購;四是要在公告后才予以執行,給投資者應對這一消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