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平
摘 ?要:素質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全民的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中學階段生物的教學也就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生物學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生物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節。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擺脫生物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五多五少”(就是教師講的多,引導的少;死記硬背的多,獨立思考少;淺層次的說明多,深層次的研究少;講解結論多,分析過程少;動口的多,動手的少),必須對生物課堂教學進行全面優化。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豐富多彩
生物課堂教學全程優化,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做指導,真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突出“學”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找出實現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最佳結合點,科學安排從教學目標投放到教學質量測評的每一個環節,把“教師灌輸式地教,學生被動地學”變成“學生主動地學,教師巧妙的導”,把“學適應教”變成“教適應學”,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變成“深化知識理解,重視能力培養”,切實追求課堂教學實效,全面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二十年教學的總結策略是:
一、生物教學目標——題目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決定了教與學的方向。傳統的目標教學往往是首先向學生展示“理解……”“掌握……”等等,學生雖然記下要求,但很難把握,不知是否達到要求。解決的方法就是把目標教學轉化成目標思考題,通過目標來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研究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目標的要求,且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題。對較高要求的目標,其思考題就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要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答出,達到一種“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例如,在光學反應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目標思考題:1.光反應的場所在哪里(識記)?此處為什么能進行光反應(理解)?2.光反應的物質變化在那兩方面(識記)?請寫出物質變化的表達式(掌握)。3.光反應的能量如何變化(掌握)?這樣,不僅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而且易于教師掌握學情。
二、生物教學實驗探索——程序化
探索是學生應用多種感官,按照目標指向,主動攝取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是形成科學方法和造成求知懸念額關鍵環節。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探索路徑,逐步誘導,使之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一般程序為:設疑激思→觀察圖文或實驗→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應用。
例如,學習“酶的特性”時,首先提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與溫度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設疑激思)請學生將準備好的幾支試管置于不同溫度環境中,并用碘液測試(實驗),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討論),最后得出溫度與酶的變化曲線(得出結論),并用于其他酶的分析(應用)。這樣不僅充分突出了“學”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且培養了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生物教學結論過程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面向知識結論的教學,教學活動是教師講結論,學生背結論,回答結論,其結果是知識與能力脫節,缺乏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而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應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反映了知識的發現、發明、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而且充分展示出概念形成、問題發現、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序和方法。因此,必須把結論的教學轉化為過程的教學,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真確處理“學”與“導”的關系。教師的導就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創造條件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參與學生的討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向深入。如在進行“生長素的發現”教學時,按“觀察發現問題→分析推測→設計實驗驗證→建立模型→形成結論”的程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靈活歸納總結讓生物知識結構化
常言道:“善始善終”才算一堂優質課。良好的開頭雖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每節課的最后幾分鐘,都要把本節的知識要點小結,并通過提問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如講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區別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思考“吃梅止渴、談梅止渴、望梅止渴”這三種反射活動有什么區別,學生就能根據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別分辨出來后兩者都是條件反射。在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教學中,在揭示光合作用的實質時,引入順口溜:“葉綠體,魔力大,二氧化碳和水起變化。有機物和氧氣一生成,光能變成化學能。”
五、大量收集整理課堂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讓生物課堂形象多彩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投影機、顯微投影機、多媒體電腦等等作為新的教學儀器陸續進入了課堂,同樣我們還可以在Internet網上找到多種資料充實到課堂中去。聲、色俱全的課件,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對大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知識面更寬,容量更大,這比講上一百遍“大自然如何豐富多彩”來得更真實、印象更深刻。
六、生物學教學測評達標化
測評的目標有兩個:一是使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二是獲得教學信息,進行補償教學,因此意義重大。所以測評題的編制要注意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效度就是要測評到位,對教學目標的覆蓋程度高;信度指答案的一致程度;難度是指題目的難易程度;區分度是指測驗對學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是衡量測驗質量的重要指標,測試題在內容上注重知識考研結果此時盡量少考查知識的形成過程,形式上宜采用選擇題,以利于建立反饋矯正機制,迅得出達標率,準確反映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學有所獲,教師要教有所成,這與教師心態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必須要備好每一節課,用生動的、充實的課堂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把課本中的生物知識學好學活,真正使全體學生對生物學充滿興趣,愿學、樂學,從而實現生物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郝莉.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素的優化策略[J].遼寧教育,2012(07):42-44.
[2]潘夢可.優化教學策略? 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當代教研論叢,2014(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