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青
摘 要:初中英語教學階段,閱讀教學屬于非常關鍵的內容,而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對課堂閱讀教學的效果與質量產生直接影響。課堂提問,使教學運用問題引導學生對課堂問題做出有效解答,是學習了解知識的關鍵方法,成為課堂教學運用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閱讀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且巧妙,方可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閱讀學習興趣,教育培養其有序的口語表達能力,為英語學習奠定可靠基礎。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問題設計;有效性
前言:問題設計作為課堂教學十分關鍵的內容與環節,合理有效且巧妙的問題不但成為教學的起點以及主線,同樣成為教學的終點。問題設計缺乏合理性與有效性,不僅無法對學生思維進行鍛煉,還需對思維發展造成制約影響,使其逐漸對閱讀學習失去學習興趣。閱讀教學階段,教師應基于也讀教學規律以及有效教學的標準為基礎,重視課堂問題設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果與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一、問題設計激發興趣,忌直貴曲
課堂教學階段,若教師對問題設計存在較為淺顯或簡單的情況,致使學生可無需開動腦筋發動思維便能夠做出解答,答案脫口而出,造成表面形式的課堂活躍,實際而言,學生思維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培養,依然處于較低且簡單的層面,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影響?;诖耍踔杏⒄Z閱讀問題設計過程中,務必基于學生邏輯思維與前提,轉換角度、改變方法,并做到忌直貴曲,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閱讀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教育培養,為英語學習奠定可靠基礎[1]。
二、問題設計重視分析文章順序
閱讀教學階段,需對文章順序做出嚴格仔細分析,閱讀訓練時文章順序存在相應的變化方法。比如,部分文章使用總起句作為開頭,使用總結句作為結尾,對文章中心思想做出展示;部分文章則使用關聯詞將文章前后內容做出有效串聯,使文章段落保持自然的過度與銜接,結構較為嚴謹。分析此類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對寫作手法做出更加充分的學習與了解,對文章表現形式做出準確分析。具體而言,問題設計需重視如下方面:第一,閱讀內容,分析順序。組織學生自主對文章做出仔細閱讀,之后可使學生說出問題具體表達順序。教師可教授學生正確的分析方法,對邏輯順序做出正確發現,發現重點詞句對順序做出正確分析;第二,對文章結構做出分析。教授學生對全文做出有效閱讀,對文章表達順序做出了解與掌握,之后對文章不同段落的區別以及聯系做出正確分析,將存在聯系與意思相近的段落做出整理。問題設計時,教師可設計順序錯竄的內容,使學生做出解答,使學生帶著問題對內容順序做出正確排序,從而對文章內容做出深入學習與理解[2]。
三、問題設計重視有“度”,面向全體
問題設計強調的“度”存在廣義特點,涵蓋問題設計的深度與角度以及難度等方面,特別是問題設計階段難度的有效掌控。問題存在難度,方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探索欲,集中注意力進行聽講,使思維得到充分調動,從而全身心投入學習。同時,問題設計階段,需對學生認知能力與智力等情況做出考慮,切勿僅憑主動思想,務必進行充分仔細的分析,確保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若問題設計過于簡單與容易,學生則會失去想要學習的興趣,無法發揮問題設計的價值;若問題設計難度過大,學生無法做出解答,不但做出回答,則會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制約影響,從而失去興趣與自信心。因此,問題設計務必做到難度適宜,科學合理,使問題設計具備有效性,從而增強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四、問題設計重視要“巧”,時機恰當
問題設計階段,對題型的分析研究尤為關鍵?;诖?,教師務必做到匠心獨運,重視強調要“巧”。第一,運用各不相同的提問方式,同時重視加以科學合理的運用;第二,重視操作調控方式。重視問題提問的方式以及時機等內容;第三,避免問題設計造成負面影響,問題設計應保證科學合理與有效;第四,重視問題設計的邏輯性。應確保合理有效,表達清晰明確,范圍深度適中。英語閱讀教學作為相對復雜多因子動態結構,各個環節均對閱讀教學效果與質量具有相應的影響,務必加以高度重視。問題設計屬于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問題設計務必保證合理性與有效性,充分發揮其關鍵作用。同時,教師應對教學資料做出深入分析,對學生具體情況做出分析考慮,問題設計的深度與層次以及內容需具備“度”、“巧”的特點,使問題設計充分滿足有效性特點,為閱讀教學提供可靠保障。
結論:綜上所述,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階段,課堂問題設計成為教學的關鍵內容,即屬于科學同時屬于藝術。問題設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可教育培養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與語言。為使問題設計更加合理與有效,教師務必對課文知識做出深入分析與研究,對學生認知能力與具體情況做出掌握,使閱讀課堂充滿活力,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以此有效增強閱讀教學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趙艷華.初中英語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J].中學生英語,2016(38):103-104.
[2]張娣.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現狀及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2015(7):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