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群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自身的品格與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初中語文課程是開展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前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也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探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路徑
初中語文課程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道德觀念,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主要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機械的進行閱讀、古詩等題型的訓練,從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課堂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了有效的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特征為出發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在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
一、環境氛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養成堅強、樂觀、自信的品格,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造輕松和諧、積極互動的班級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時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就可以改變自身緊張、自卑等負面的心理情緒,使學生的心理品質體現出積極向上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命、生命》這一課時,以班級人數為分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提出問題,使其共同探討對“生命”的理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是展現自我,感受學習快樂的過程,在提問的環節中,多多提問成績差且自卑的學生,使其感受自己受到教師的重視,樹立學習自信心,確保學生的心理處于健康狀態。
二、教學目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備課期間,教師在掌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需要思考教學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使二者進行充分的結合。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下,主要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基礎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的自我情感。在新課標理念下,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學生的心理感受,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思想觀上。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丑小鴨》這一童話故事中,在樹立教學目標中,就要培養學生無畏艱難險阻,即使備受世人冷眼,只要不畏風雨,就會走向成功的道路,成為白天鵝,從而告誡學生,付出與收獲成正比,只要有信念,就會有所成就。
三、教學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中蘊含著的多知識點,都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使教學內容、心理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初中語文課本中,許多故事與人物都可以作為榜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了加強故事的渲染力,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情景再現,加強文章的渲染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一課時,文章內容主要講主人公因為膽怯,在與伙伴進行懸崖攀登的過程中,無法前進與后退,通過父親的鼓勵,樹立自信心,成功爬下懸崖。教師可以將這一內容作為切入點,使學生明白在面臨險境的過程中,要勇敢、自信,將其分解成不同的小困難,一步一步的解決困難,使自己脫離險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音頻、視頻的方式,尋找與文章內容相關的素材,將故事情境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在無形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堅韌不拔、不怕困難的品格與意志。
四、教學評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對文章中涉及的人物、故事等蘊含哲理性的文章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出現偏差,針對出現價值觀偏差的同學要進行思想引導,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講解人教版教材《魯賓遜漂流記》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評價魯濱遜這個人,在點評中,使學生了解即使身處絕境,在黑暗、孤獨、恐懼的困境中,只要擁有刻苦奮斗的精神,一切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評價也包括教師、學生之間的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盡量使用積極向上的語言,尤其是針對一些進步較大的差生,可以對其進行語言獎勵以及物質獎勵,從而有效的避免其產生自卑心理,樹立學習自信心。在評價的過程中,禁止使用帶有侮辱色彩的語言,否則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還會使其產生叛逆心理。所以在教學評價中,要注重評價方式,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摒棄傳統言傳身教的教學理念,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探索相應的教學內容、掌握正確評價方式等措施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真正的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聰聰.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4):62-64.
[2]湯昊.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教書育人,2018(1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