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儀
摘要:小學勞動技術課程是一門小學階段的必修課,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勞動體驗,良好勞動技術素養得以培養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勞動技術課程,作為教師,我們面臨理念、新課程要堅持與時俱進,采取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方面構建高效小學勞動技術課堂,提高小學勞技課程的有效性。文章深入探究小學勞動技術學科有效性。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勞動技術;學科;有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明確指出:“有效”,具體就是教師在通過科學先進的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的一段時間后學生所獲取的發展或是進步。小學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主要就是為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良好的勞動體驗,促使學生良好技術素養的形成,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這門課程主要是勞動實踐為主,在勞動實踐中寓于諸多教育,有效將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掌握勞動技術與相關知識有機融為在一起。因此,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奠定有效性的基礎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要想學生知識,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換醒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通過充滿趣味性的導入,有助于有幫助學生調節情緒,聯系教學內容,積極主動的進入課堂教學中學習知識[1]。
比如,教師在《編制吉祥結》可通過課前導入,吸引學生的眼球,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音樂,同時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一個造型特色顏色鮮艷的中國結,利用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趁熱打鐵的問題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學生一口同聲的說:“中國結”。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中國結的了解,學生說完后教師進行總結。中國結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且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結象征著一種團結,充分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為之后的新課奠定基礎,之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編制吉祥結,吉祥結是中國結當中的一種,并拿出一個吉祥結。并告知學生這種結代表著吉利祥瑞,讓學生認真觀察吉祥結,其中有一名學生說出耳翼有七個。教師給予及時鼓勵說后,說吉祥結又被稱之為“七圈結”,經常出現在廟堂和中國僧人的服裝上,被人們稱之吉祥的結式。所以被人們叫做吉祥結。教師通過圖片和事物的出示,為小學勞動技術課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從整體上提高小學勞動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了良好基石。
二、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創新型的課堂
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教師在講臺上演示時間長,學生自主操作時間短的,動手能力差的情況,作為一門操作性強,綜合性強的學科,教師如果在短暫的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教師可以引入微課來輔助教學,利用微課短小精干,直觀形象的特點,節約課堂實踐,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促使其動手能力和勞動技能的提升。另外還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從而更好的將勞動技術課有效地變成動態的勞技課,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消化或是吸收知識。
比如,教師在“手提袋”一課的教學中,本課教學難點是袋底的折疊,特別是過中線定邊線環節,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看示意圖折疊過程中通常都是卡在一部,對此,教師可將微課引入到小學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通過鏡頭放大多角度的,全面的為學生錄制微視頻,在之后的課堂教學教學中,通過慢鏡頭或是只暫停播放,配上教師的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手提袋袋底的折疊步驟。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擁有到了豐富的微課資源,就進個性化學習,更加自己的需求選擇性的進行學習,同時微課還有助于強化鞏固,查缺補漏。助推小學勞動技術課堂教學方式的,學習方式的改革,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微課新鮮經驗,生動的案例,進行網絡交流和分享,提升自己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有效拓展課程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小學勞動技術主要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走出課堂,去進行自主探究,動手創作的。如果教師只是依靠教學教材文本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動手能力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基于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外擴展教學,進一步豐富小學勞動技術教學內容,進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認真的進行思考、自主進行探究,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含羞草的盆栽”這課的教學中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植物種植方法,生長需求,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講解水、花盆以及泥土的重要性。同時并告知學生如何種植,如何施肥、燒水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含羞草的種植方法。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勞動技術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進一步豐富教學范圍,促使學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提升。對此,在課外教師可讓學生去花鳥市場購買自己的喜歡的植物,同時并告知學生以30 天為期限,記錄好盆栽的生長過程,具體包含植物剛開始的高度,對于用種子播放學生而言,要求他們記錄播種時間,種子發芽時間,長出綠葉的時間等。一個月時間結束后,教師再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記錄過程,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等,教師通過這樣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動手種植,觀察植物,體驗成功。另一方面,又讓學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提升了小學勞動技術課程的有效性。
四、建勞技與社會鏈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指南》當中明確指出:“這門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并且這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社會實際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說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體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材文本知識,生活實踐以及各種理論進行統籌規劃,從而有效組建成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組成多元化訓練渠道,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優勢互補,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創新意義,在活動中獲取新能力的發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將視野放置在社會或是生活這樣廣闊的天地中。比如,教師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促使學生的發展,利用傳統節目習俗,為學生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課程,比如,在端午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制作香囊,又如,在立夏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網袋。教師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傳承了傳統文化習俗。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是一門合作交流程度高,操作性強的課程,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還必須要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灌輸自主觀念,讓學生更好意識到自主操作和自主實踐的重要性,進而幫助他們切實掌握生活技能,掌握必須要的本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雅婧. 優化教學環節,構建優質課堂——淺談構建優質小學勞技課堂的有效策略[J]. 學苑教育, 2016(13):78-78.
[2]吳衛麗. 小學勞動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新探[J]. 小學教學研究, 2015(6):48-50.
[3]卞文霞. 自主學習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的嘗試[J].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