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色廣
摘要:語文教材的主體是課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語文教師難當,語文課難教,這第一難,就在要靠教師鉆研教材,通過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讀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具體地說,教師先要作為一般讀者閱讀教材,“鉆進去”“潛心會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樂,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是第一讀。接下來要從個人閱讀中“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再來閱讀文章,把文本中能夠發展學生語言的訓練點圈畫出來,比如,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第三步,我們再回歸到教師的角色,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本文教學的目標是什么,進一步從我們剛才發現的眾多點中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來一番篩選,明確本課教學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即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
關鍵詞:識字、寫字、記詞、理解詞、有感情地朗讀
以下我談談中年級閱讀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加強識字、寫字
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年級仍然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但識字、寫字教學與低年級有所不同。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加強識字的交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老師對容易讀錯的字、容易寫錯的字給予指導,同時提高寫字的速度,重視引導學生將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遷移到新的識字、寫字的學習中,尊重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準許學生在一定的時間以內在識字數量、識字能力上有差異。
隨著學生識字、寫字量的增加,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經常要做的一項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學的字讓學生多接觸、多見面,除了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還根據中年級的特點,在小練筆和習作中,在具體的運用中來鞏固,也就是在讀寫的過程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歸類復習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做一些歸類整理。
要繼續加強寫字的指導。在指導寫字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板書示范,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結構以及容易寫錯的筆順,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為避免學生的疲勞,每次寫的字不要太多,適當分散寫。在寫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寫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講求寫字的質量。
(二)加強詞句訓練。
教學時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積累,三是運用。
1.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在低年級安排了許多詞句的練習,如,讀詞語,用學過的熟字組成新詞,反義詞練習,形容詞疊詞的練習,詞語的搭配練習,句式的練習等等,而這些在中年級也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練習,不斷復習鞏固,舉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
2.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
中年級學生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弄懂詞句的意思,不提倡以詞解詞、解句,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即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或者用一些圖片、音像資料,或者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形象可感知的內容。如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看到葉子被猛烈的太陽曬干了來理解“驕陽以火”。還有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臥薪嘗膽”,即利用課文中越王睡在柴草上和吃飯前嘗苦膽來立志報仇的決心來理解這個詞,這樣學生不會覺得難于理解了。
3.重視積累語言。
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中年級以后,課后練習中對詞句的學習和積累,采用了較靈活的有一定彈性的安排,體現了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自己選擇練習方法的思想,在教學時要注意這一點,落實詞句訓練的基本要求,扎實進行訓練。詞句的積累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引導得好,會使學生的語言積累更符合學生的不同情況,而且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對今后的學習是終生受益的。如《和時間賽跑》一課的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摘抄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并做成書簽,既達到了積累的目的,又有教育價值。
4.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
學習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還要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并學習運用。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
(三)閱讀教學,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
1.要加強朗讀的指導。
(1)要重視示范朗讀。
指導朗讀,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要重視示范朗讀。示范朗讀,既可以是長句子或者學生不易讀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讀全篇課文。
(2)朗讀要體現層次性。
每一次讀書的要求、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
(3)要重視角色朗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例,《三袋麥子》一課的教學,在朗讀的指導上重視營造一種良好的情境,學生和教師共同進入到情境之中,讀出小豬的憨厚,小牛的勤儉,小猴的聰明能干,無論是老師的范讀,還是學生朗讀,都應該提出明確的聽、讀要求。
(4)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在引導全班學生讀課文的時候,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讀完了課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視不夠,使得學習較好的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后,無事可做。
2.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想法。
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學生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沒有方向性的錯誤,就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不用單一的評價尺度限制學生。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體會,活躍學生的思維,不是在課堂上漫無邊際地求新、求異,不等于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價值觀,也反映著教材編寫者的價值觀。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達到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
3.要留給學生自己交流閱讀感受的時間。
學生讀書以后,有了體會、感受,拿出時間讓學生交流。
4.重視加強默讀的指導。
中年級要重視加強默讀的指導,提高默讀的速度。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默讀課文,一般要對學生提出默讀的要求,讀完后,要交流感受,質疑問難,組織討論,解決問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目的是聽聽學生有什么問題,對于學生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善于疏導,進行歸納,明確哪些問題學生之間能夠自己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師生共同解決,要突出重點、難點問題,“順學而導”、“以學定教”。
(四)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現在語文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讀好書、寫好字。語文教學絕不單單是為了讀好書、寫好字,培養閱讀能力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培養閱讀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于提出問題。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于提問,能夠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老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少問“為什么”這樣的問題。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要不斷拓新,不斷探索,勇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