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衛
摘要:教育者在系統地實現自己預定教育步驟的同時,還應敏銳地發現并細心扶持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從他們的失誤挫折中挖掘其潛在的積極的教育因素。
關鍵詞:設計;心靈;教育對象:有理數;乘方
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持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因此,面對這樣的心靈,教師首先要做心靈發現而不是灌輸——教育者在系統地實現自己預定教育步驟的同時,還應敏銳地發現并細心扶持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從他們的失誤挫折中挖掘其潛在的積極的教育因素。有些學生,他們的求知欲較旺盛,性格活潑好動,但在學習上,成績不穩定,學習態度也是時好時壞。這類學生的轉化是很關鍵的,若引導的正確,他們就會很快樹立信心趕上來;若引導不好,則會比一般學生更容易掉隊。小華就是這樣的學生,他很聰明,課內學習較為輕松但常容易自滿,自尊心極強,而這學期剛開始,他的學習成績就很不穩定,忽上忽下,作業也是時好時壞。在他的一次總結中也出現這樣的話:“我知道我能學好,只要稍用點心就可以。”這是個不好的苗頭。他在前半學期有很大的進步,曾代表班級在國旗下演講,被評為學習標兵,而進入后半學期,他有些“飄飄然”了。面對這種心態的萌芽需及時發現及早除掉,不能等它發展成“雜草”,但是處理的方法不能太生硬,必須巧妙的解決。
在學習乘方時,小華的作業完成的很不好。雖然布置的作業內容很簡單,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業中總有一些小問題,提醒他,他的話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會全隊的,我考試的時候肯定都能答對。”于是我想是時候要幫他排擠掉思想中這樣的“雜草”了。
上數學課時,講完一道關于乘方的例題,我叫了四位同學上黑板練習,當然其中有小華。在練習時,他最早做完,高興的下去坐在座位上,看著沒做完的同學,可不一會兒他卻跑了上去拿起板擦開始修改,修改好坐在座位上,一會兒又跑上去改了,最后著急了,竟用小手直接擦了粉筆字開始修改。臺下的學生也笑出了聲,看著我又生氣又想笑。我知道這時不能直接生硬地進行批評,如果直接批評反而會產生壞的效果,只能“智取”。
等四位同學都下去了,點評完四道題之后,我對學生說:“現在大家來共同完成一道題”。
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90%×90%×90%×90%×90%=?
教室里立刻有學生喊道:“5×90%……”
可以看得出學生對于乘方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于是我順勢引導大家:
“是不是5×90%這樣計算?”
立刻有學生反駁:“是90%的5次方”。
我微笑著肯定:“很對,開始計算。”
一分鐘后,大家紛紛舉起手,看來已經算出來了,我一直等到小華也舉起手,才叫他起來回答。
“90%×90%×90%×90%×90%=59%”
“很好,小華你請坐,我們來一塊看看90%怎樣變成了59%?”看看一雙好奇而疑惑的眼睛,我知道孩子們已經進入到我所設置的情境中,于是我接著說:“在平時大家覺得,60分是及格線,100分比較難,而90分是一個可以引以為豪的分數了。但學習的過程是由一個一個的環節串聯而成的,每個環節卻又以上一個環節為基礎,每個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是以乘方為基準最終產生結果的,而不是百分比的簡單疊加。以這種掉以輕心‘很不錯’的90%的態度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因此,每一天的學習你只能做到90%,那么5天之后,你的成績不是5個90%的平均值,而是59%——一個被淘汰的分數,那么更多90%會怎樣呢?”
問題一出,孩子們紛紛舉起手,我知道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小華,你認為呢?”
小華站起來,紅著臉說:“會比59%還要差,只有每天做到100%最后才能做到100%。”
我知道他明白了,看著孩子們的眼睛里都閃著理解明白的光點,我繼續說:“這道數學題,除了教給我們怎樣進行百分數的乘方,同樣還教給我們怎樣學習。我希望大家將這個算式寫在課本最明顯的地方,天天提醒大家,每天堅持做到100%”。
孩子們動手開始寫了,我看著小華也動手認真寫著的樣子,心中有一絲高興。
第二天,小華的作業很認真,全對了。下面還有一句:“堅持100%”。在之后的學習中雖然小華也有些小毛病,需要我常提醒,但經過90%的事件后,小華已經向一個更優秀更認真的方向發展,心里很欣慰。其實“90%×90%×90%×90%×90%=59%”源于現代化機械生產管理過程控制效應。過程控制效應在20世紀中期就廣泛應用于發達國家即SPC(統計過程控制)。在20世紀20年代首先由美國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就是應用統計方法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從而達到改進與保證質量的目的。一個集約化的現代經營過程需要經過構思、策劃、設計、討論、修改、實施、反饋、再修改等諸多環節,如果你不能在每個環節中認真對待,對每一個環節及時反饋和修正,不致力于每一個環節的完美,而是想當然地認為:“結果不會有太大問題”,那么,最終的結局可能就是這個環節你做到了90%,下一個環節還是90%,在5個環節之后,你的工作成績就不是平均值90%了,而是59%——一個會被激烈的競爭環境淘汰的分數。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還會低于這個分數,甚至變成負數!到了這個時候,你再回過頭來按照100%的標準進行“檢修”就可能意味著整個項目、整個工程都需要“推倒重來”,意味著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意味著效率低下和錯失時機,意味著先前的努力付諸東流。這個應運于現代生產管理中的概念,同樣適用于教師對學生的工作管理中以及學生的自我學習控制中。由此根據每一個過程的不同要求進行教師的全面管理以及學生的自我管理,這也正是新課標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同樣學生也是需要被點燃的,他們心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而我們要做的是要點燃這份美好,用美好燃燒掉那些“長著缺點的雜草”。
經歷過“90%事件”,孩子們都更用心學習了,而在這個過程我不僅收獲了一個怎樣轉化學生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更加明確了教師的責任與要求,面對工作也要堅持每天做到100%。
參考文獻:
于亞萍, 郭璋. 有理數的乘方[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1998(5):17-19.
韓玉蘭. 以“有理數的乘方”為例探究“引導—探究”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數學教學通訊, 2016(11):25-26.
黨東鵬. 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有理數的乘方”這節課談起[J]. 新課程學習(中), 2013(5):73-73.
曾慶豐, 胡啟勝. 創設富有探究性的問題系列——《有理數的乘方》教學片斷與評析[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04(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