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會明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隨之日趨更新,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方式也在穩步轉變。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持續地探索與發現不斷地優化著課堂教學方式,對課堂互動性的增強也逐漸引起了教師們的關注。而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性科目,也是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主要手段,故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性是順應教育潮流提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性的必然步驟。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互動課堂 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沒有發生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是無效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減少不僅會營造出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揮,而且還會導致師生關系的冷漠化,加劇師生矛盾,影響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數學學科又是一門思維性、邏輯性較強的科目,數學知識是小學生依靠自身的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無法探究的。故要想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就不能忽視對數學課堂的互動性建設,以教師指導的強化推進小學數學自主探究課堂的構建。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層面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性進行具體論述。
1、情境創設,激活學生思維
人是情感的動物,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在情感的驅動之下進行的。而教學情境既是口小學數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面臨的基本外部情境,也是影響學生課堂情感激發的重要因素。故要想讓小學生充分參與到數學課堂互動過程之中,我們不妨以創設適宜教學情境的方式激活學生的課堂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參與師生互動。
例如:例如:在《厘米和米》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了由繪本故事灰姑娘的難題改變而成的動畫視頻,然后通過讓學生們思考“灰姑娘的難題是什么?我們是否能夠幫助灰姑娘的解決他遇到的困難?”等問題幫助學生們掌感知了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并讓學生們在思考中發現了厘米、米等數學單位概念,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和實踐應用意識。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借助視頻教學資源創設了多維故事情境,在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同時勾起了學生的同情心,進而讓學生們在同情心的驅使之下自覺參與到對“數學單位”知識的探究之中,獲得了探究感悟,產生了交流表達的欲望。
2、小組合作,推進自主探究
要想提升小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就要改變教師在小學語數學教學過程中絕對權威地位,維護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話語權,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一份子,自己的發言將會對課堂探究活動的推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們不妨以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方式推進數學知識教學,以積極的評價方式維護學生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分數概念”課堂導入過程中,我先讓學生以有序發言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然后我將學生的問題按照數學文化、分數概念、分數運算意義等角度整理到黑板之上,并補充了諸如“單位1”的概念是什么等高難度的問題。然后,我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適宜的數學知識學習小組,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黑板上的問題,解決了難度較低的問題。隨后,又以小組選派代表發言的方式檢驗學生們的問題探究情況,并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輔助學生們完成對課堂遺留問題的探究。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意識,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們進行難點探究發展了學生的深度思維,深化了學生對分數概念意義的理解。
3、問題引導,促進自我提升
互動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探究主體的知識學習課堂,但這里的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中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小學生畢竟還處于人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若缺少了老師的積極引導,那么他們就會在復雜的知識探究過程中迷失方向,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因此,強化教師的問題引導也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性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除法》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們說:“經過一節課的緊張學習,相信大家都對除法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提到除法你們會想到哪些知識點呢?這些知識點之間又存在的怎樣的聯系呢?你們可以用繪圖的方式表示出來嗎?”
接著,我將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投影到大屏幕上,并引導學生們對這些思維導圖進行了鑒賞,在圖例鑒賞中找到了自身的知識漏洞,構建了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設置反思問題的方式優化了課堂總結環節,既發展了學生的整體思維和聯系思維,也為學生們靈活調動數學知識奠定了良好基礎,促進了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的提升。
總之,要想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性,我們可以從增強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和增強教師課堂指導的有效性兩個方面出發,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優化小學數學中的組織方式,強化小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
參考文獻
[1]沈菊芳.融互動交流于小學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9(23):88-89.
[2]陳惠芳.淺議小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