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惠
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較腎上腺常見腫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方法:篩選出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診治的96例腎上腺腫瘤患者,根據不同診斷方法納入CT組與MRI組各48例,分別行CT檢查與磁共振成像檢查,對比其診斷結果的準確率。結果:CT組檢出41例,診斷準確率為85.4%;MRI組檢出47例,診斷準確率為96.4%;MRI組高于C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腎上腺常見腫瘤運用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準確率高于CT診斷,值得推行。
關鍵詞:腎上腺;腫瘤;CT;磁共振成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091-02
腎上腺腫瘤主要分為主質細胞腫瘤與間質細胞腫瘤兩類,以前者較為常見[1]。大多數腎上腺腫瘤無需手術治療,但部分腫瘤單純予以保守治療的效果不佳,甚至會導致病情進展而錯過最佳手術治療時機[2]。因此,臨床準確進行腎上腺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臨床診斷腎上腺常見腫瘤的有效手段,就本院96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展開對比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診治的96例腎上腺腫瘤患者,均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滿足臨床診斷規定。根據不同診斷方法將患者納入CT組與MRI組各48例。CT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1~73歲,平均(42.5±3.7)歲;疾病類型中,醛固酮瘤13例,嗜鉻細胞瘤10例,無功能性腺瘤8例,腎上腺皮脂腺癌7例,腎上腺皮脂腺癌伴腔靜脈癌栓5例,轉移瘤5例。MRI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1~75歲,平均(42.3±3.8)歲;疾病類型中,醛固酮瘤14例,嗜鉻細胞瘤10例,無功能性腺瘤8例,腎上腺皮脂腺癌7例,腎上腺皮脂腺癌伴腔靜脈癌栓5例,轉移瘤4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CT組:行CT檢查。運用GE 16排螺旋CT診斷儀對腎上腺區進行平掃與增強掃描。檢出前30min,患者口服2%泛影葡胺500ml,層厚3mm,間距3mm;增強掃描時以33ml/s的速度向肘靜脈高壓注入300mg I/ml優維顯100ml,50s后行動靜脈期掃描。
MRI組:行磁共振成像檢查。運用GE公司的HDx1.5T MRI診斷儀,層厚3mm,間距1mm;掃描序列為常規橫斷位及冠狀位SE T1WI、TSE T2WI,加掃脂肪抑制序列,部位患者加掃化學位移成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統計診斷的準確率。
1.4 數據統計
運用SPSS 20.0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CT組檢出41例,診斷準確率為85.4%;MRI組檢出47例,診斷準確率為96.4%;MRI組高于C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T和磁共振成像均是當前臨床診斷腎上腺腫瘤的常用手段。CT主要根據形態學對病灶性質進行鑒別診斷,以病灶大小及其與鄰近組織的關系作為診斷依據[3]。磁共振成像可同時從形態學及信號特征兩方面進行診斷,腺瘤信號均一,與肝臟信號強度相似,而轉移瘤信號不均一,T2WI呈高信號,與脂肪信號強度相似[4]。
臨床實踐表明,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準確率高于CT診斷,具有組織分辨率高、多維化掃描等優勢,能夠清晰反映病理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特征[5]。本研究結果顯示,MRI組檢出47例,診斷準確率(96.4%)高于CT組(85.4%),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腎上腺常見腫瘤運用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準確率高于CT診斷,值得推行。
參考文獻
[1]陸舜欽,管竹春,鮑麗娟. 1.5 T MRI與螺旋CT對腎上腺腫瘤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09):78-80.
[2]王東,孟利民,畢永民,等.腎上腺節細胞神經瘤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J]. 空軍醫學雜志, 2017, 33(3):207-209.
[3]明道紅.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及異位嗜鉻細胞瘤CT和MRI的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3(9):110-114.
[4]鄒飛,胡利平,方常練,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腎上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12):2002-2005.
[5]李丹菲,楊欽,陳自謙,等.腎上腺髓質脂肪瘤CT和MRI表現與其病理特點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7, 27(11):2154-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