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梅
摘要:在現代化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油然而生,將人們引入人工智能時代。正是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我國法律實踐帶來諸多挑戰,一些低端法律職業陸續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時為司法工作以及法學研究工作帶來一些列新的問題與弊端。為此,本文將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發展方向進行研究。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發展方向
前言:
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應用,避免將法律職業以及法律人帶來巨大沖擊,導致我國法律界的法律人一度陷入即將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恐慌之中。人工智能服務在美國律師事務所中的應用成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從人工智能服務在美國律師事務所中應用之日起,美國申請法學院的學生逐年減少。從整體發展視角來看,人工智能是無法完全取代法律界的法律人,僅能成為輔助法律人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在這里我們不能無視的是,人工智能服務在法律界的應用,避免會使法律職業、法律人培養、法律知識結構發生改變,法律教育作為法律界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渠道,正遭受來自人工智能的沖擊。
一、人工智能為法律人帶來的影響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法學教育想要進行改革與創新,需要將法律人作為突破口,積極正視人工智能與法律人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化法律教育結構。人工智能為法律人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法律職業方面,二是司法工作方面,三是法學研究方面。
首先,就法律職業視角來看,法律界的一些低端法律職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低端法律職業是指法律領域不需要借助復雜的法律技術的工作,這些工作內容具有一定的重復性,例如文書制作、法律咨詢、文字記錄、合同審查等。現如今,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是完全無法將法律人取代的,但是能夠將法律職業中一些具有簡單性、重復性的工作取代,例如文件歸檔、法律檢索、文書記錄、案例總結等。現如今,國內外所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具備這項功能,且實用性與準確率均相對比較高。法律人的工作之所以能夠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語言處理、語言理解、圖像處理等技術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無需借助真正的法律,僅需借助具有一般性的語言文字處理能力。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法律人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其次,就司法工作視角來看,司法機關是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發起者與實施對象,這必將會對法官、檢測、檢察官等司法職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因司法領域是一個證據與實施判斷的領域,國外司法領域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是十分謹慎。但是當前所擁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完全無法與人工智能功能相吻合,思維意識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形象思維同人類思維具有較大差距,而司法部門在事實判斷的過程需要具有理性與獨立性,避免人工智能對司法判斷產生干擾。
再者,就法學研究視角來看,傳統法學研究是將法律規范與司法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將司法者作為司法過程研究工作的核心內容,對司法者權利運用、判斷過程以及裁判思維進行研究。自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運用之日起,司法領域的研究對象隨之發生改變,研究學者開始對人工智能在法律界的應用范圍、應用內容以及應用界限進行研究,探討人工智能同司法人員在司法過程所產生的交互性,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界的科學應用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持。
二、如何優化人工智能對法律人的影響
首先,法律人需要靈活掌握各種法律方法,例如法律解釋方法、法律推理方法、法律論證方法、漏洞填補方法、價值權衡方法等。人工智能時代,法律人所從事的一些工作將會被計算機技術取代,這些被取代的工作完全不需要運用到真正的法律知識,工作內容具有重復性與簡單性。法律職業的本質在于法律方法的應用,是法律人靈活運用各種發力方法處理實際問題,是一種“高端階段”的法律職業,這種職業是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縱使人工智能開始對人類思維進行模仿,但是人工智能想要擁有人的思維能力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的,這主要源于法律方法不僅需要法律人擁有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擁有實踐經驗、直覺意識以及價值權衡能力。因此,法律人想要不被人工智能曲調,就需要靈活掌握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法律方法。
其次,法律人需要懂得常識情理。在法律界常識常理是法律規范解釋與證據分析判斷中不可獲取的一項內容。常識清理主要依靠人類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經驗進行歸納,從中獲取具有蓋然性的命題,這種命題同經驗法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縱使常識情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部具備必然性,但是常識情理在法律界適用的,無論法律人在應用過程對常識情理是否存在意識,常識情理均能夠以一種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方式在事實認定中發揮作用的。
再者,法律人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靈活運用人工智能基本技術。法律人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才不會被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淘汰。法律人通過學習人工智能基本知識,靈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法律活動,提升法律職能。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界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這種優越性并不是法律人對人工智能盲目信從的借口,需要法律人對人工智能技術對運作機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理解。
三、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改革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能夠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學界具有較強的輔助作用,為法律人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需要法律人不斷增強個人對法律的適用能力,正確掌握常識情理在法律適用中的應用方法,靈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事實認定工作。
(一)全面落實法律方法的教學工作
法律方法對法律人在法律界的方法具有重要影響,是法律人“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國傳統法學教學活動中,并未將法律方法教育賦予到法律人的身上,導致我國法學畢業生不具備對法律方法的應用能力。為此,高校法律院系需要將法律方法作為本院校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主干課程,讓學生能夠對法律方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使法律方法課程變的更加精細,使學生能夠具備法律方法適用能力;高校應科學編寫法律方法教材,保證法律教學材料能夠與時俱進、開闊創新,提升法律方法教學的適應性與融合性。
(二)常識情理教學在教學中的融入
想要提升法律人對常識情理的應用能力,需要高校法學院系在法理學中增設常識情理的相關知識,例如法律概念、法律體系、法律淵源、法律關系、法律歷史、法律責任、法律發展、權利義務等內容,將法律規范知識體系作為法律教學的核心內容,為學生預留出常識情理的教學空間,增強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
總?結:
人工智能在法律界的應用,為法律人的發展帶來諸多影響,需要法律人從思維、知識等多個方面出發,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在法律職業中的應用優勢,降低人工智能對法律領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瓊.智能司法背景下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創新[J].法制博覽,2019(20):85.
[2]安錦程.?從“人工智能”演進中看賦予“智能機器”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
[3]楊學科.論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新挑戰、新機遇和新模式[J].法學教育研究,2018,23(04):140-151.
[4]賈引獅.人工智能對法律職業的影響與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J].法學教育研究,2018,22(03):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