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人跟人在互動過程中,往往會忽略對方喜歡被他人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關懷,去關心,去愛。我們多半是用自己的想法去關心對方。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想:今天好冷,你為什么不多穿一件衣服?或是天空陰陰的,為什么不帶把傘出門呢?但以孩子的角度來看,帶雨傘真的很麻煩,除非是傾盆大雨,否則,傘要放哪里都是一個問題,所以孩子根本不會想要帶雨傘出門。
在一個冬日的早晨,女兒跟我說:“媽,我有一個同學,他媽媽完全不會去干涉他要穿什么衣服出門,他可以自己決定他要怎么穿。”那時,我便思考著:“對啊,孩子已經五年級了,必須要有一個自主能力,知道什么時候冷、什么時候不冷,何時要做什么事情,應該可以自己做決定了。”
如果今天我在旁邊一直叮嚀孩子,她是不是就沒辦法體會如何去做一個安排或規劃?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在一個很冷的冬天選擇穿短袖、短褲去上學,他會經歷發抖跟冷的感覺,我想這樣的經驗積累是非常重要的,這會讓孩子思考:什么樣的天氣應該要怎樣穿著。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五年級的女兒在房里看書,我帶了一本書走進她房間坐下來,我們彼此對看了一眼之后,就彼此看自己的書,這個過程大概有30分鐘,我們沒有任何交談,只是陪伴著對方,那種感覺真的很不錯!等到我們都想要休息的時候,就開始聊天,聊天的內容沒有任何限制,談她的朋友、談我的工作、談我們下周想要吃什么樣的菜肴、想去買什么樣的食材,就這樣互動了近兩小時。
結束之后,我要回房間時,女兒跟我說:“媽,我們明天是不是可以再來一次?”我真的很喜歡跟孩子做這樣的互動,樂在其中,所以什么時候放手、如何跟身心正在發育中的孩子營造合適的互動模式,是家長需要學習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跟他們互動,所以,也要鼓勵家長們就要培養與孩子從小談話的習慣,等到孩子四五年級甚至更高年級時,他們才會愿意繼續跟我們交談與溝通,因為那個年紀的他們會面臨到交友問題,不管是同性朋友或異性朋友,復雜度都會變高。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父母扮演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如果親子間沒有這樣的互動,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家長就會慢慢地被孩子摒除在外,漸漸淡出孩子的生活圈,因為他們只重視朋友,只聽得進朋友的話。其實,親子間想要營造什么樣的氛圍與關系,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開始思考與安排了。
我們做家長的要適時放手,不要怕孩子失敗、不要怕孩子受傷,除非那舉動會造成孩子身心的創傷……有時只要陪伴在身邊,對孩子而言就是最棒的守護。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