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摘 要:在國家大力加快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民工無疑成為我國現代產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產業結構轉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現均有賴于農民工人力資本的切實提升。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充分保障其應有權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在對失地農民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失地農民;再就業;探析
在我國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同步發展帶來了一些在發達國家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曾出現過的弊端:“三農”問題尚未解決清楚,就出現了“失地農民”和“失地農民”兩種新型農民問題,他們在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自身利益卻嚴重受損。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充分保障其應有權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在對失地農民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
一、失地農民就業存在的問題
1、就業穩定性不高
失地農民大多都是作為臨時工被臨時雇傭,并沒有簽訂正式的長期勞動合同。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崗位對技術沒有特別高的專業要求,工作內容比較簡單,勞動力可替代性較高,所以這類工作比較缺少穩定性,容易發生就業再失業事件。同時,大多數的失地農民在選擇工作時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對勞動保障就業合同的內容不了解,就業后不及時簽署勞動合同,所以有可能在就業過程中無法維護自身權益以致失業。
2、求職渠道狹窄
大部分勞動力中介不能很好的發揮其作用,多數中介組織的構成人員大多都不具備相關的法人資格,運行機制也不完善,所以在運行過程中受到諸多限制。此外,中介組織并不能時刻關注就業政策和市場信息,不能盡早及時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反饋,大大影響了失地農民對就業信息的掌握。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表示經中介公司介紹工作會產生較高的中介費,還會存在一定的就業風險和隱患,反而得不償失。
3、失地農民求職困難
失地農民年齡較大受早些年農村基礎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影響,他們的自身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術能力的限制,他們從事的行業多為一些不穩定、極容易失業的行業;而相對年輕的失地農民又在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心態浮躁,對就業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得他們對就業崗位不滿意,忠誠度極低。
二、完善失地農民再就業對策思考
1、政府應凸顯主導地位
在進行失地農民工的再就業過程中,需要按照區域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的整體規劃,提高國家現有法律的全面落實,并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政府應積極地提高服務管理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工作方式的轉變,來創新政府在失地農民工職業再就業過程中的重要引導作用,積極地推動失地農民進行合理有效地開發,對失地農民實行統一的社會保障,積極探索總包和專業分包機制,并通過總包和分包組織來落實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責任制度。強化失地農民的職業準入機制,通過上崗證發放的辦法,來控制失地農民的質量,杜絕無證上崗和人證不符。
2、政府應加大保障力度
失地農民有著較強的再就業意愿,因此政府應根據失地農民所接觸的信息特點,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第一,通過新聞媒介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數據媒體的宣傳作用;第二,充分發揮典型事例的模范作用,政府可以搜集一些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再就業而獲得好的工作機會的典型事例,作為典范向新生代農民工宣傳,這些典范可以起到帶動作用;第三,大力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及時向各村村委會發布再就業信息,村委會宣傳可采用廣播、發放小冊子、挨家走訪等方法傳達職業技能再就業信息。同時,全面的立足于再就業機構的發展上,政府應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職能定位的改變,需要改變過去的暗補形式向直接農民工補貼形式的發展,政府給予直接的財政補貼。在對再就業機構的管理上,要從再就業機構上進行全面的市場化的管理,政府應從宏觀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資金上給予必要的保障。逐步開展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訂單式的再就業活動,進而提高再就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創新新機制提高培訓效果
要加強政府對培訓機構的篩選和監管力度,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招標的方式,設立培訓機構競標的嚴格標準,促使培訓機構專業化、規范化,將培訓機構的篩選公開、公正化,防止個別官員與培訓機構合謀套取培訓資金的現象發生;此外,還要加強對培訓過程的監管力度,包括培訓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隨時進行監督,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作為檢驗培訓機構培訓效果的重要指標,使得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培訓機構成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定點機構;最后,組建包括政府官員、工會人員、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失地農民等多個群體在內專門的培訓機構監督小組,使得培訓機構的篩選更加公開、公正、透明。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應是政府一方面的責任,企業、失地農民自身都是職業技能培訓的受益者。因此,在強化政府責任的同時,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對于企業參與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可以給予一定的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政府補貼等,提高企業參與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對于專業性較強、耗費資金量較大的技能培訓,可以建立政府、企業、農民工個人三方共擔的供款機制,積極發展訂單、定向培訓,政府為失地農民參加培訓提供資金補貼,企業為失地農民參加培訓后提供工作崗位,失地農民自己也投入一部分資金來提高技能,通過三方共同努力為失地農民創造低成本、高效能的培訓機會,建立起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
總之,失地農民再就業是一項系統的綜合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普通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失地農民的收入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總體提升,不斷完善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工作。
參考文獻
[1]曹桂華.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及其出路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17(10)
[2]夏琪琪,蔡慧,華文彬,石文倩.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7(26)
[3]朱仰賓.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