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秀
摘 要:本文針對網絡群體極化的現有研究,從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深度廣度方面進行了綜合性評述,并進一步提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對此,筆者綜合國內外文獻,展望了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可取方式,給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此理論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網絡群體極化;道德綁架;輿情
網絡群體極化(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2003年由美國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群體極化一定會發生在網絡之中……人們可以在網絡之中無障礙、高頻率的進行交流溝通,很難聽到跟自己觀點不同的意見……原來無既定想法的人,因為他們所見不同,最后會各自走向極端,造成分裂的結果,或者鑄成大錯并帶來混亂?!北疚膶ζ溲芯窟M展進行了評述。
一、研究方法
針對此問題,當下大部分學者側重于定性研究,或從相關理論尋求合理性解釋,或結合典型性熱點事件具體分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一小部分學者使用計算機和數學的方法獲取大規模數據,建立模型進行分析,如龔艷萍、馬艷玲《不同情緒對網絡群體極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或者對網絡群體行為進行仿真,通過對模型仿真的結果分析,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如王飛等《網絡輿情中群體極化現象的動力機制仿真和調控策略研究》。
然而,總體來說,對于網絡群體行為,目前結合傳播學或社會學相關理論的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的或者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較少。事實上,對于此類互聯網相關問題,使用傳統問卷或樣本統計方法比較低效。
互聯網本身給予了相關研究大數據研究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如前述龔艷萍等研究所用到的python爬取數據、LIWC文本分類方法能夠大大提高數據量,喂給模型更多的信息,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準確性。因此,現階段對于網絡群體極化理論在研究方法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二、研究內容
首先,從研究對象來看,現階段關于網絡群體極化存在兩大主要問題。
一方面,沒有將網絡群體按特征細化,大多將網絡群體泛化為一個整體,卻忽視了網民這一對象的多樣性與特殊性。鮮有研究考慮到不同群體的差異性并進行細化分類,而事實上,一些更有針對性的討論,如特定關于網絡上的青少年群體、少數民族群體的群體極化現象等尚未得到關注。
另一方面,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大主流社交或分享平臺,比如SNS和微博。雖然這樣做更容易獲取大量數據,但當前網絡平臺愈加多元化,各種細分市場也給研究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僅僅局限于主流社交平臺不足以充分說明網絡本身在群體極化中的作用,而可能只能得出部分社交軟件的群體影響。
其次,從研究主題來看,目前對網絡群體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和趨勢、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形成機制與網絡群體極化的作用和影響。往往注重該理論的現實意義,關注熱點事件,如左當《群體極化視域下網絡熱點事件傳播分析——以“江歌案”和“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為例》。但是這一理論較新,需要卻缺乏關注理論本身的主題性研究。以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探究為主題的研究較多,但也存在部分同質化的問題。
從研究結論上來看,學者們在綜合分析了網絡群體極化的成因后,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結論,提出研究網絡群體極化將引發道德綁架頻發、網絡暴力頻發、反社會情緒滋生等道德風險的可能,或者給出了網絡極化心理應用于輿情監管的展望。不同的研究側重點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很多研究的結論仍存在片面性,或者缺乏具體性。不乏比較好的結論,如辛文娟等《群體極化視域下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研究——以微博網民討論“浙江溫嶺殺醫案”為例》探析了網絡輿情演化的生命周期,總結出網絡群體極化如何隨網絡輿情的演化而變,總結出群體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存在形式。結論得出了影響網絡輿情演化和群體極化變化的因素,并初步給出了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動力關系。
三、研究深度、廣度
一方面,當前研究多停留在對網絡群體極化的現象描述,關于其內在機制的探討雖有但相對缺乏。舉例而言,目前對于網絡群體極化的形成機制的觀點尚不統一,部分學者更將其主要歸于群體本身(陳林、李運國《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形成模式研究》),還有些學者將其主要歸于網絡環境(余晴、張倩倩《網絡輿論監督中群體極化傾向分析》)。事實上,在社交網絡的技術、媒介和社會網絡三重特性的相互作用下,使用者會選擇觀點的隔離并轉而鏈接同質群體,是這一建構過程最終導致網絡群體極化的產生??梢姡后w極化產生于社交網絡的技術、媒介和社會網絡三重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而且在群體行為發展的不同時期,每個因素的作用程度又是不同的,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網絡群體行為過程中,必須分階段分事件詳細了解各個因素的作用方式與作用程度,從而更加清晰地認知網絡群體行為的作用全過程,進而客觀分析其內在機制
另一方面,當前研究的數據缺乏層次性,缺少跨國數據分析和特殊群體數據,導致研究停留在現象層面而無更深入地創新性進展,停留在國內范圍而無普適性成果。
四、不足
此外,一些模型具有局限性。如上文提到的去個性化社會認同模型在解釋群體極化時,忽略了群體討論的內容,認為群體極化的產生是依賴于群體成員對信息來源(即群體)的群體成員關系的感知,而不是信息本身,但這恰恰符合了網絡的情境特性,用戶常常輕事實內容而重群體關系和認同。
五、總結與未來研究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知,學者們關于網絡群體極化的研究已形成了初步的體系,但是針對網絡群體成員具體形成過程與形成機理缺少定量或定性定量結合的研究。故而,未來的研究可以更多地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群體行為的相關理論,結合網絡群體行為的實證數據,充分利用互聯網本身給予了相關研究大數據研究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利用數學和計算機建立具有實際效能的模型,分析群體極化現象,預測群體決策趨勢為公安網絡輿論監管等從理論上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龔艷萍,馬艷玲.不同情緒對網絡群體極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7(24):39-41.
[2]王海穩,馬健業.網絡群體極化引發的道德風險及對策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06):51-54.
[3]辛文娟,賴涵.群體極化視域下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研究——以微博網民討論“浙江溫嶺殺醫案”為例[J].情報雜志,2015,34(02):47-52.
[4]魏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及其解決對策[J].農家參謀,2017(10):287.
[5]Chi-Kuang Chen,David H.Gustafson,Yuan-Duen Lee,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2002,11(4):32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