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 要:傳統古村落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發展地方傳統文化,挖掘和保護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本文作者以桂林市荔浦市小青山村為例,在介紹小青山村概況的基礎上,就小青山村的歷史文化價值的發掘和利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古村落;小青山村;歷史文化;價值
一、小青山村概況
小青山村位于桂林市荔浦市馬嶺鎮永明村委,因與聞名遐邇的世界溶洞奇觀銀子巖景區毗鄰,周圍群山猶如一條條龍騰飛在空中,村民中主要為龍姓人居多,所以又名“銀龍古寨”。現存建筑中,核心建筑群為寨內至今保存的十余座明、清兩代時期的古民居及清代抗法英雄陳嘉舊居。古寨由寨門、巷道、古民居建筑群等構成,巷道將寨門與古建筑連為一體,每個巷都設有寨門,依次為:覆祥門、思文門、崇武門、仁慈門、德心門、勞心門、安定門、怡情門、中興門等,由此構成了一個攻防兼備的體系,為古寨一大標志,是至今荔浦市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桂北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現已列入全國第一批傳統古村落名錄。現在小青山上的通天洞里仍有寨門石門檻遺跡、半山腰有圍墻、炮臺,炮樓。抗日戰爭時期,小青山村人憑借寨門、寨墻天險屏障與日寇周旋,日寇無奈,最后放大火燒了寨前的房舍撤離。目前,因為旅游開發搬遷后,村落里還住著二十余戶人家,均為龍姓、李姓人家。
二、小青山村古民居建筑群的建筑特征
(一)傳統格局特征
從小青山村規模和布局形態上分析,其布局主要顯現出網絡型布局特征。新、老村從地理上看分隔清晰,兩者已有明顯的界線。因人地關系和合理的耕作半徑的影響,其分布比較均勻,形態多呈團狀布局。這種村落的形式與防洪、取水和自衛需要有密切關系,房屋多為坐北朝南,排列單一。
(二)整體風貌特征
小青山村依山傍水,地處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中,四周群山環抱,連綿的山峰似一條條巨龍昂首騰飛;中央是絢麗多姿的小青山,山腳下碧水清溪,古樹參天,古樸的民居座落其間,錯落有致;拔地而起的朝寨山,直入云雷,與小青山相得益彰。村外萬頃良田青濤碧浪,果樹成林,四季花果飄香,沿著寨旁的登山道拾級登上小青山,山上的石刻有六處,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一個篆字“龍”,似有敘說“有龍則靈”的意境。在山上舉目遠眺,山水、田園、古民居構成一幅美妙的畫卷。
(三)傳統建筑特征
古寨建筑為明中后期始建,歷經清代而成規模。這些宅院建筑均為傳統四合院式,房宇高大、鱗次櫛比。宅院用條石壘基,青磚墻到頂,灰瓦,內部為三開間木結構,窗欞雕花,內院天井為青石板鑲嵌,光滑整潔,古樸典雅。小青山村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于起伏不平的地形。民居多用粉墻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房屋的山墻喜歡做成“封火山墻”,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夸張處理。這種高出屋頂的山墻,確實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三、小青山村的保護現狀
一是古村落保存完整,老村中現代民居較少,這些歷史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山脈、溪水、風水林)融為一體,形成特有的桂北民居傳統人文生態環境。二是村中的傳統建筑除幾處保留較差外,民居建筑保存完整,桂北特色明顯。三是村中傳統建筑為明中后期始建,歷經清代而成規模。這些宅院建筑均為傳統四合院式,房宇高大、鱗次櫛比。宅院用條石壘基,青磚墻到頂,灰瓦,內部為三開間木結構,窗欞雕花,內院天井為青石板鑲嵌,光滑整潔,古樸典雅。傳統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具有多樣性。四是建筑結構形式豐富,墻體材料、柱子材料多樣,瓦面造型豐富。五是歷史人文底蘊雄厚。小青山村歷代名人輩出,明、清朝廷官員授予的“進士”、“文魁”、“歲進士”牌匾不下十處,足以說明古寨里的人才輩出,每一塊牌匾之后都有一個勵志的故事。六是村落結構明確、發展脈絡清晰。以荷花池為中心,民居繞池而建,錯落有序。隨著村落規模的擴大,逐步形成現今的環狀布局,始終保持以荷花池為核心的形態布局,道路一直以南北為主。
四、小青山村的價值發掘
(一)人文藝術景觀價值
小青山村的藝術景觀價值體現在自然、建筑、空間布局等自然形態之美、生產生活之美和歷史文化之美三個方面。自然形態之美體現在其擁有優質的山水資源,村落依山傍水,四周山野蔥郁,樹深林密,有著野趣天成的自然環境;進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磚雕、木雕及房屋構造,還有歷史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能給人一種人工建設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生產生活之美體現在小青山村民勞作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農耕文化在形態上體現在與自然山體融合的盆地景觀,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線。村民依地勢而居,各種的公共空間,如村莊中部的池塘集中點成為村民重要的交流與活動場所,促進鄰里交往,體現和諧的生活之美。其歷史文化之美主要集中體現在有形的建筑、農居、村莊的生活環境中和無形的民俗風情的文化中。小青山村擁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特色的節日、風俗。如特色“端午粽人節”、“春社”、“秋社”等。
(二)歷史文化傳承價值
聚族而居是一種基本的居住形態,宗法血緣脈絡是村落的文化原點,古村落連綿不斷的千年文脈,卷帙浩繁的文獻史料為文化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小青山村歷史文化價值取向鮮明的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以土地為基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環境價值,以家庭血緣為主體的人與人的社會群體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
1、融于自然的村莊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相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國人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村莊環境的創造正是尊奉“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按天、地、生、人保持 “循環”與“和諧”的自然規律,以村民的智慧依托自然創建了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村莊環境。小青山村體現了這種樸素的布局理念,同時也不乏根據“相天法地”而布局,如小青山村按“文房四寶”進行布局:針對村右的小青山“筆”,村中池塘為“墨”,周邊田地為“硯”,古建筑群的圍合,使村莊象征一張展開的“紙”。
2、質樸的村莊環境精神文化
小青山村村莊環境不僅清新優美,充滿自然活力,更充滿親和、熱情富有人性情感品質的環境精神和濃郁的鄉土文化。
3、靈活的傳統建筑
小青山村的建筑以傳統桂北民居為主,一般為磚木結構,住宅院落多為小型的四合院式,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由于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栽花、飼養鳥魚、疊石造景等。其形態并非一成不變,依據地形變化進行靈活調整,演化出多種建筑形式。
(三)建筑結構科學文化價值
小青山村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兩代,多為一至二進四合院組成的群體院落。屋頂多為硬山屋頂,起隔熱及排水的作用;山墻多采用人字形樣式,簡潔、美觀,又有防火功能;木構架房子一般為一層半,斜屋面與室內頂棚之間可做倉庫,同時兼有通風隔熱的效果;木結構建筑,結構規矩嚴謹,平面布局均衡,柔性好,整體剛度強,抗震性能高;屋頂多采用單坡頂,其結構多為抬梁式構架,檁木較短,房間間口不大,增強了整體的穩定性,提高了抗震性能。從建筑的各個方面和村落的選址、排水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精華,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四)旅游休憩體驗價值
小青山村擁有豐富多彩而又有特色的旅游資源,保護較完整的古村落風貌,獨具特色的山水景觀,天人合一的生活情趣,融入生活與藝術的山水文化,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純樸的民風民俗,優美的傳說故事等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多種文化游、特色游、農業觀光游等旅游項目。一是古今落差對比,感悟歷史變遷;二是體驗民藝民俗民風的傳統文化;三是感受古樸優雅環境,休閑娛樂調心;四是開展生活藝術研讀,提高文化修養。
結語
古村落是我國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縮影,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部分。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的本體,展示當時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也表達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傳統農耕文化的生活方式。古村落的形成,是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智慧結晶。對古村落的保護和價值發掘、開發、利用,必須在以合理保護文物古跡為前提,防止在旅游開發時導致賦存文化的流失,是文博人員值得研究的課題,對傳承歷史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雷蕾:《中國古村落保護利用中悖論現象及其原因》,《人文地理》,2012(5),94頁。
[2]朱永春:《徽州建筑》,合肥:安徽建筑出版社,2005.
[3]劉沛林、董雙雙:《中國古村落景觀空間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32頁。
[4]王三北:《從風水視角看古代人居環境的選擇》,《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