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喜
摘 要:不同的民族的藝術有不同的色彩和芬香,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藝術上的特殊性,不同的藝術作品反映的生活內容具有民族特征,繼承與創新、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與融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民族性;世界性;繼承;創新;融合
一、世界各民族藝術的多元存在
不同民族的藝術有不同的發展,在奴隸社會時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古希臘的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奠定了世界建筑設計藝術的基礎,其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也開創了歐洲設計藝術的歷史。如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設計藝術多元存在必將繼續綻放出新的絢麗火花。
二、民族性與世界性
在燦爛的中華文明中,精致的民族建筑設計獨樹一幟。以北方的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等世界皇家園林。以南方傳統的江南民居。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廣西“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和客家圍屋被中外建筑師稱為“中國五大民居”。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世界的。它們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珍貴的遺產也是世界遺產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霸绞敲褡宓?,越是世界的”的設計理念的正確性!要更好符合兩個基礎,第一,民族性要有特點和中國民族的個性,第二,設計必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樣的民族性才能走向世界,為其他民族所借鑒。
設計文化的民族性,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是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而產生的。在文化結構的概念層面上,它反映了整個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環境所創造的不同文化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自己的設計活動中。
藝術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在于表達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藝術民族性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精神的差別必然造成藝術的多元性,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藝術成熟的標準,藝術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有群眾性才能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具有長遠的生命力。各民族的差異性是長期存在,不同民族差異性、獨特性,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對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來說都要取長補短,以利本民族藝術的發展,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必然性。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傊褡逅囆g的多元存在,是長期的、必然的,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三、繼承與創新
如何在設計領域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是繼承,其次是吸納現代文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民族文化更加輝煌和燦爛。尊重本民族文化,發揚其優秀文化,融入現代時尚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發展趨勢是藝術的一般共性與民族特色的有機融合。隨著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頻繁,各種趨勢加強。
繼承吳良鏞先生提出了“有機更新”思想及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既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適應舊城環境及其機理的原則。所謂“有機更新”,是指內容和要求的轉換。通過合理的空間規模、內部空間結構的轉換和空間需求的合理劃分,新庭院的建設能更好地滿足大城市的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新庭院的建設具有更高的歷史、建筑和藝術價值以及更好的保護。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舊城存在著住房問題,以菊兒胡同為例,隱藏著北京舊城的新四合院。通過有機更新和新四合院創新的保持了原有的街區風貌并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環境,探索了一種歷史城市中住宅建設集資和規劃的新途徑,重視城市固有文化特點,保護和發展城市形態與城市肌理。更好的適應現代設計的發展,以滿足人們對于空間設計的需求。繼續保持了以往四合院傳統住宅院落的地域空間,只是在原有空間中進行合理改造,保存傳統的建筑特點,與現代的空間進行合理的應用。即使現在對于傳統的民居進行合理保存,也免不了破壞,古老的建筑體現著歲月的滄桑感,因為現在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高樓大廈崛起,很多古老的建筑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被迫消失,對于歷史來說已經終結了。
當然,從廣州大劇院的競標、投標、中標和建造、修改設計方案的整個過程中,也反映了對外來文化的抵制與寬容。由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女性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被人們稱為“圓潤雙礫”的廣州大劇院,被業界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建筑設計是廣州新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華南最先進、最完善、規模最大的綜合表演藝術中心。它坐落于珠江新城華城廣場附近,是一座璀璨的文化地標,是新模式和改革發展道路。廣州大劇院的造型極其獨特,很有藝術感,通過珠江邊上的兩塊礫石,奇特的外形充滿奇思妙想進行靈感來源,完美的鋼結構劇院,每一個形狀都沒有垂直的線,都是采用斜柱子,不規則的幾何體,注重空間和整體的效果,整個空間雕琢成一件藝術品。
四、總結
中國文化一直是與優秀外國文化交流的補充和借鑒。其本質已被歷史所證實。同樣,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在繼續。地球一步步地越來越小,民族文化之間的鴻溝正在與各種文化滲透和融合。逐漸萎縮。無論哪個國家或國家,他們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國家,而且是他們自己的國家。由中國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玻璃金字。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杰作,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特征。貝聿銘借用古埃及金字塔風格在建筑和使用玻璃材料來增加。
光的附加表面積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并提供地下設施。
隨著民族經濟走向世界,建筑設計藝術也走向世界的藝術。因此,我們不僅要堅持中國自己的藝術形式和民族形式。保持開放,融入世界藝術文化。世界上沒有哪種藝術能包含藝術的全部優點,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來改進和發展我們自己的民族藝術,而且要參與世界藝術交往,吸取世界上優秀藝術的營養,使社會主義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254-256.
[2]單德啟.中國民居[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85.
[3]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8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