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劉雅琴
摘 要:口譯員在國際會議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人們對譯員的素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德國功能主義學派提出目的論,指出翻譯目的是譯員的最終標準,譯員應靈活取舍。筆者以習近平主席進博會開幕式主旨演講為例,分析目的論對國際會議口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目的論;國際會議;口譯
一、引言
一直以來,國內對口譯的研究遠遠少于筆譯,對會議口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口譯實踐中,更是存在很多跨文化的障礙和口譯標準的分歧。鑒于此,筆者從目的論角度出發,根據國際會議口譯的特點,以習近平主席進博會開幕式主旨演講為例,進一步探究目的論對國際會議口譯的指導作用。
二、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強調譯者的作用,認為譯者的翻譯目的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目的論還提出三大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三大原則中的首要原則,它指出譯者要根據翻譯目的采取翻譯方法和策略,即目的決定手段。連貫原則指的是譯文要有可讀性,譯者要根據譯入語讀者的文化環境,解決原文和譯文的文化差異,達到語篇連貫,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接受。忠實原則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譯者要將原作者的思想忠實的傳達給讀者,不能過于天馬行空。
三、國際會議口譯的要求和特征
首先,國際會議口譯員的選拔標準十分嚴格。不僅要求譯員有相當高的語言能力和知識儲備能力,而且對譯員的認知分析能力和語言內化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其次,從口譯方式來看,國際會議口譯分為兩大類: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交替傳譯指譯員要等發言人講完話或講完一部分后,將發言內容用譯入語的形式進行口頭復述,分享給聽眾。這要求譯員不僅要做足大量的準備工作,而且要在措辭方面拿捏的十分準確。一旦出現半點偏差就可能會導致外交風波。
四、目的論在國際會議口譯中的應用
1 目的原則
譯員在對發言人的講話進行理解時,要及時辨別發言人的真正意圖,然后用譯入語表達出來。假若發言人想表達的思想違背了所說的字句,那么譯者不必拘泥于原文,以發言目的為準。
例1:原文:不能像手電筒那樣只照他人、不照自己。
譯文:Countries should not hold a “flashlight” in hand doing nothing but to check out on the weakness of others and not on their own.
在這個例子中,原文出現“不能像手電筒那樣只照他人、不照自己”,譯者并沒有逐字逐句的進行字面翻譯,而是遵照發言者的意圖“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進行意譯,很好的實現了目的原則,使聽眾抓住了發言者的思想內涵,與此同時,也達到了發言人的目的。
2 連貫原則
國際會議口譯過程中,譯員常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發言人的話語進行調整,目的是讓聽眾接受,以實現語篇連貫的原則。因此,譯文不僅僅要實現發言人的目的,還要做到語篇流暢。
例2:原文: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譯文:To use a metaphor,the Chinese economy is not a pond,but an ocean.The ocean may have its calm days,but big winds and storms are only to be expected.Without them,the ocean wouldn’t be what it is.習近平主席在這句話中將中國經濟比作汪洋大海,十分生動形象。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增譯的手法,增加了“To use the metaphor”,對比喻的使用做了解釋和鋪墊,倘若逐字逐句的翻譯,難免會使聽眾產生不知所云的感覺。經過調整之后,不僅使得上下文十分連貫,而且還傳達出了發言人的目的,對發言人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3 忠實原則
國際會議中涉及到的內容大都十分嚴謹,故忠實原則對譯者而言必不可少。譯者需對數字、人名、地名等進行精確翻譯,做到專業性和規范性。切不可隨意亂翻。
例3:原文:全年糧食產量可望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7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譯文:Grain output for the whole year is projected to surpass 1.2 trillion jin(or 600 million tons).Some 11.07 million new jobs have been created in towns and cities,hitting our annual goal ahead of schedule.
原文出現了數字——“1.2萬億”、“1107萬”,譯者在進行數字翻譯時,一定要做到萬分精確。譯者在翻譯“1.2萬億斤”時,還細心的將其換算為國外計量單位,不僅達到了忠實于原文的效果,還加強了聽眾的理解。由此可見,會議口譯譯員需要掌握充足的知識水平,不僅要對數字十分敏感,還要對一些專業術語、專有名稱等對答如流。
五、目的論對提升國際會議口譯水平的指導意義
筆者認為,目的論對于解決國際會議口譯中存在的爭議、提升口譯水平方面有著指導意義。
首先,根據目的論原則,直譯與意譯的關系應該靈活處理。倘若直譯更能傳達發言人的目的,譯者應該取直譯舍意譯。其次,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更要有深厚的雙語文化底蘊。最后,譯者必須掌握深厚的雙語文化底蘊。
六、結語
在本文中,筆者以目的論為依據,深入探究了目的論對國際會議口譯的指導作用,并且以習近平主席進博會主旨演講為例,剖析了三原則在國際會議口譯中的應用。筆者深知文章還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問題還有待研究。筆者希望有關學者對國際會議口譯進行更深的研究,進一步探討策略和方法,提升國際會議口譯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謝一銘,王斌華,目的論連貫原則在漢英外交口譯中的體現[J].中國科技翻譯,2011.
[2]張吉良,巴黎釋意學派口譯理論成就談[J].中國科技翻譯,2009.
[3]何其莘,仲偉合,許鈞 基礎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