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梅
摘 要: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同時馬克思明確提出了“世界的文學”概念。隨著自給自足的民族經濟走向世界,民族的藝術也走向世界的藝術,各民族藝術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發展。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融合中不斷發展,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同時也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審美的統一體。
關鍵詞:藝術;民族性;世界性;馬克思主義
1 研究背景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過去那種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已經被各民族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所替代。物質生產是這樣,精神生產同樣也是這樣。各民族間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于是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馬克思也明確提出了“世界文學”這個概念。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一個在中外極具爭議的話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為紐帶的信息化時代已經把世界各國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潮流,文化相融相通已經明顯影響到了文藝創作領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重新進行思考與認識,對我們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 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自己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具有自己民族的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以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審美意識為基礎,利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創作,從而表現出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況、思想感情和藝術審美情趣。
當今世界飛速發展,藝術的創作手法漸漸走向全世界。黑格爾說:“真正不朽的藝術作品當然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賞的。”正因為如此,許多藝術大師才能夠創作出為世界人民所共賞的名作。莫奈使被世界人民所認可的藝術大師,他最具世界聲譽的作品是《日出印象》,這是一幅描繪旭日初升、霧氣迷蒙港口的作品。莫奈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口的一個多霧的早晨,經過早晨大霧折射過的紅日,形成了一個感覺上的灰綠色的世界,這個世界感覺是真實的,但又感覺是幻覺,它隨時隨著太陽光的變化而變化著,莫奈運用自己的畫筆將這瞬間的印象永駐在畫布上,將它變成永恒。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稱贊為“東方之筆”,張大千的作品更是被各國博物館收藏,比如他的《來人吳中三隱》被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
3 中西方藝術相互交融
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藝術也不斷傳入中國,16 世紀通過幾代外國傳教士的努力,油畫進入中國朝廷,繪畫題材分為宮廷集會、軍事征戰、功臣肖像三種,這一外來畫種與中國“故事”相結合,形成了一種“非中非西”的風格。后來,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外銷油畫得到極大的發展。19 世紀后期到 20 世紀 30 年代,李鐵夫、李叔同、李毅士、王悅之、徐悲鴻、林風眠等一批有志青年分別到美歐各國和日本學習油畫藝術,他們學成歸國后成立畫室、學校、社團,引進并借鑒當時世界上各種油畫流派,創作了大量兼具“中西”內容、形式的油畫作品,這一時期油畫藝術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油畫由此誕生和形成。各民族間藝術相互交融、相互涌向,位于巴黎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一座赭紅色的中式樓房,這是一座巴黎城內極少出現的與城市整體風格不一致的建筑。建造者盧芹齋是19世紀末來到法國的中國人,這座中式建筑最初的用途是裝載中國古董,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這座建筑已經成為巴黎的文化遺產之一。德國曼海姆市多景園是目前歐洲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古典江南園林建筑群體。該建筑群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080平方米,蜿蜒的人造水系貫穿整個花園,并配以假山曲橋等園林小品,組成一個地地道道的江南園林,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和中國古典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意境。
4 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
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是既有差別又相互聯系的辯證統一關系。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普遍性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離開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事實證明,為世界各國所共賞的中國藝術作品,絕對不是完全模仿別人的作品,一定是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例如,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影片《喜盈門》被外國觀眾譽為具有“世界性的主題”的“國際行的影片”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差別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藝術成為世界藝術是有條件的,只有那些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各民族所共賞的藝術。例如一些少數民族自己特有的特色,只能自己接受,世界人民接受不了時,它只能算是民族藝術,不能稱之為世界藝術。
5 結論與建議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如果要求每個民族的藝術都潔身自好、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實在是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百花齊放的大花園中只采摘本民族的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無興趣,也實在是太難。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別的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往往最具有誘惑力。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會不可避免的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中不斷豐富自己,才更具有魅力。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毫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從而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原有的藝術。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部分民族藝術、民間藝術并不具有世界性。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需要隨時緊跟在其他民族藝術后面接軌。只有同時立足本民族和他民族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
參考文獻
[1]唐濟川、鄭艷.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3]王宏建.《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章晴方.現代展示設計的發展趨勢[J].新美術.2010(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