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孫強
摘 要:法家的思想核心在于“法治”即依法治國。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順應時代的要求,根據具體環境的改變,遵循人們的認知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來制定和修改法律。同時,他還提出“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思想,統治者也不能隨意制定和修改法律,都體現了法家的公平、公正原則。本文筆者將就先秦法家的治國思想談談我的想法。
關鍵詞:先秦;法家;治國
一、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1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萌芽
法從周禮中分離出來,致使法家思想有了萌芽的條件。春秋時期以前,禮與法還處于混一的狀態,《論語·為政》有云:“殷周于夏禮”,可見一來在夏朝時“禮”已經出現,二來說明夏、商、西周三代之禮乃承一脈,并隨著時代的進步減損增益、沿襲革新,不斷獲得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周禮”作為相對來說形態更為成熟的禮,是對還未發育成熟的“夏禮”、“殷禮”在形式、內容上的繼承和發揚。此時的“禮”囊括了整個社會生活及其意識形態,大至國之典章,小到風俗、倫理,周禮中一應俱全。另一方面,“禮外并無法,法即在禮之中”。這也就是說,此時的“禮”既是法律規范,又可以作道德規范:“以刑護禮,教化揚禮”,在這個時代還未形成獨立存在并能夠相對保持不變的刑罰體系及其原則,“刑”仍是作為為了維護“禮”的手段依附禮而存在的,通過教化從而更好的弘揚禮。
1.2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發展
由春秋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社會依舊戰亂不斷,各諸侯國之間“兼弱攻昧,取亂侮亡”的大規模兼并戰爭愈演愈烈。春秋初期的百余家諸侯,到了戰國初期僅剩二十余家,其中以東齊、南楚、西秦、北燕以及中原三晉(趙、魏、韓)七國實力最為強盛,史稱“戰國七雄”。也正由于愈演愈烈的兼并戰爭,先前分散于各諸侯手中的土地連帶上的人口以及錢財等資源被逐漸收歸到了一起,原來的各個小國家被兼并整合成為了十來個大國,資源的不斷集中使得原本各大國之間的戰略緩沖空間消失不見,大國之間面臨著直接的競爭對抗。至此,如何更快地實現富國強兵,從而在激烈的攻伐戰爭中生存下來,成為了各國考慮的首要問題,在這戰亂時代的普遍現實需求下,各國紛紛啟用能人智士展開了改革變法。在這種情況下,法家思想是最容易被統治者接受的思想,也是最符合統治者胃口的治國思想,至此,法家開始不斷地發展壯大。
二、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總的來說,先秦法家并不是師承一脈,因其后起,思想上不免受到各學派的影響,但因其思想仍屬同一體系所以歸為一派。法家學派本質上即是政治家,在思想上有著共同的特征:強調“法”的作用,認為其是治理國家標準與保證;以國為本,主張強權政治與實用主義,提倡以發展耕戰實現國家強盛;想方設法為君主集權中央、實現專制統治提供理論依據,保護新興地主階級;以好利的人性觀和歷史進步觀作為基本觀點,但都帶有功利色彩;以刑、賞、法、術、勢為主治國家的手段等等。但因其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春秋于戰國萌生起,唯法家思想一直頗受君主重視。
三、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歷史作用與局限性
3.1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歷史作用
首先在“以法治國”方面,法家通過不斷兼收并蓄,形成了一個完整、公開的法律制度體系,用以規范百姓的言行,并對專橫的舊貴族進行打壓并拉低了其特殊地位,從而使得使君主地位進一步被托高,為封建君主實現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武器,并以“賞罰”替代“德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工具,施以道德教化等“德治”方法作為補充,新建立起了一種成文公開的、以“賞功罰罪”為主要特征的國家治理方法,并以此作為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臣民嚴格遵守。
其次,法家關注到了治理國家的能力問題,提出的以“名利”驅使官吏、以“術、勢”治理官吏的觀點。統治者以“法”對官吏實施賞罰,以“威勢”來保障行法用術,以“術”駕馭官吏,三者相結合使國家治理能夠順利推行,以此來保證社會安定、國家強盛。雖然其中帶有玩弄權術、陰謀的意味,但是也不能否認其中蘊含的有關治理的智慧,為后世乃至現代治理提供了思路。最后是法家提出的“務力耕戰”的觀點。法家認為,要務力耕種、加強軍備,才能發展實力,在競爭中取勝,這道理無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現如今,都依舊適用。
3.2先秦法家國家治理思想的局限性
3.2.1法自君出
在法家出現之前,中國已初有法,此法多是源自歷史傳統:鑒于人們多年的習慣而約定俗成,舊時貴族擁有很大的特權,可以獨斷百姓的罪行并任意定刑,這也就意味著貴族掌握著法律的制定權,而法家出現后,認為應樹立以君主為中心的法治觀,所謂“夫生法者,君也”,其主張法律權由君主獨立掌握,從而強化君主權威,壓制貴族,逐步將貴族政治轉化為君主政治。然而隨著君主徹底掌握了法律的制定權,曾經的“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開始逐步失效,變為了“有限平等論”,法律約束著被統治者的言行,然而對統治者不起任何約束作用,反而成為了君主進行專制統治的工具,只要他想,就能利用法律將個人意志至于國家之上。
3.2.2法外用刑
法家云:“去奸之本,莫深于嚴刑”。為了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法家認為:國家用對待善良的人的方法來治理犯法亂禁之人,必會因發生動亂而被削弱;國家用對待奸詐之人的方法來治理善良的人,就會治理得越來越強大。因此,“輕罪重罰”始終是封建專制社會立法的指導原則,而在這等級社會,人們依照社會等級享受著不同的權力,極高權重者,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而權微言輕以至無權者,則以不致刑獄為福。無論法家如何提倡“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平等觀念,法律仍難以為被統治者提供保障,因而濫行誅戮、法外用刑等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參考文獻
[1]郭志坤,陳雪良等.提問韓非子——孤憤著書,以法為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劉智峰.國家治理論:國家治理轉型的十大趨勢與中國國家治理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程燎原.從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