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媛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將我院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根據其意愿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和給予急診護理干預的實驗組,對其康復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動脈壓和心率沒有明顯差別,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動脈壓和心率均優于對照組,對其差進行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給予心肺復蘇后患者急診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
心肺復蘇,其主要是指,在患者心跳出現驟停的情況下給予其搶救的重要措施,其復蘇能否成功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在我國醫學界建設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心肺復蘇技術也得以不斷推進,提高了心肺復蘇效果,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其對應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預后效果影響較大。本研究將以此為主要內容,探究有效的護理策略。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患者的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患者接受過心肺復蘇。本研究共選取患者100例,根據其意愿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和給予急診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每組50例患者,實驗組中其男性患者人數和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27人和23人,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4.64±2.9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和女性患者人數則均為25人,其對應的患者平均年齡為(45.85±3.0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在統計學方法下顯示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方法
本研究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管理,并嚴格監控患者的心跳和血壓等常規身體指標。
實驗組患者則給予急診護理干預,首先,給予其心電監護護理,針對心肺復蘇患者來說,其心跳功能都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此,需要加強心電監護期間的巡視頻率,要能夠保證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及早發現室性早搏和傳導阻滯等問題,從而能夠保搶救措施的及時性。其次,要給予患者胸部復蘇護理,在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對患者的頭部和頸部進行濕敷,并對室內溫度進行控制,要控制在18-20℃,從而保證將患者的腦部代謝率降低,避免患者出現腦再灌注損傷問題[2]。再次,給予患者氣道管理,要能夠在插管近端進行膠帶固定,并保證氣管的濕潤性。并在吸痰前,先讓患者吸入純氧,時間控制在2-3min,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控。注意對患者的瞳孔和意識進行觀察。最后,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導,加強以患者的溝通,對其情緒狀態進行有效掌握,減少患者的憂慮,促進患者的快速恢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進行表示,并用X2進行檢驗,對比結果P<0.05,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和t檢驗,則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動脈壓和心率沒有明顯差別,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動脈壓和心率均優于對照組,對其差進行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心肺復蘇是醫院針對心跳驟停患者所采用的一種應急措施,其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在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還需要接受有效的護理,從而能夠保證其恢復,避免心跳再次停跳問題的發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3]。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急診護理方式,其與常規護理不同,其具有心肺復蘇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護理人員都需要接受一定的訓練,需要在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控,并強化心肺復蘇護理,對患者的意識和瞳孔等變化進行觀察,加強巡視工作,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一旦發生異常,保證及時處理,從而減低患者意外情況的發生率,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心肺復蘇后患者急診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慧瓊. 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7,32(06):122-124.
[2]粟芳. 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探討[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9):226-227.
[3]朱艷. 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