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禎
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人們為了避暑,都會選擇白天待在家里開空調,晚上趁著天氣涼爽出來散步。但也正是如此,近期有不少朋友遭受了蚊蟲的騷擾。我的鄰居王老就是如此,前天在小區花園乘涼的時候被小蟲子叮咬了,順手一巴掌把蟲子打死了。當時不以為然,回家后發現被叮咬的地方出現了大片紅斑,繼而出現了膿皰,感覺灼熱、瘙癢、刺痛不是。于是尋求我的幫助,我看了一眼告訴他,是隱翅蟲皮炎,給他用了藥之后很快好轉。
那么,什么是隱翅蟲,什么又是隱翅蟲皮炎呢,今天宋醫生就給大家普及一下。
1 什么是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會飛的小蟲子,因為它的的翅膀很小,很難發現,因此又被稱為“影子蟲”。大多數隱翅蟲是益蟲,只有一小部分是毒隱翅蟲,接觸人體皮膚后致病。毒隱翅蟲體型較小,細長,約0.6~0.8cm。整個身體由黑黃二色相間構成,頭、翅和腹尾呈黑色, 前胸、腹部及足為橘黃色,形似大螞蟻,腐食性或捕食性,以腐爛的植物、動物、菌類及小型昆蟲如玉米螟、葉蟬、飛虱、蚜蟲等為食。
隱翅蟲生境多樣,廣布于農田、森林和山區,常喜棲在陰暗、潮濕的樹木、草地、亂石下,爬行快,可飛行。白天在草地或植被下活躍,晚上在日光燈的引誘下,有逐光飛翔的習性。夜晚當人們停留在燈光下,蟲體爬行在人體暴露部位皮膚時,自覺或不自覺的揮手拍打、抓撓、擠壓隱翅蟲,使其迅速釋放出一種酸性內毒素于皮膚表面,引起皮膚損害,即在數小時至2天內引起皮炎。
2 什么是隱翅蟲皮炎?
隱翅蟲皮炎是由于人體皮膚接觸隱翅蟲的毒液后所導致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通常是隱翅蟲飛到人體的暴露部位,叮咬或被人打死后,在隱翅蟲體內的毒液釋放出來接觸皮膚所致。
典型表現為局部出現線狀、片狀或點簇狀水腫性紅斑,呈“鞭抽樣”或“竹簽狀”。其上密集分布丘疹、膿皰,部分融合成膿湖,可伴瘙癢、灼熱、刺痛等不適,多累及面頸部、四肢及軀干等暴露部位,若處理不當可繼發糜爛或表皮壞死。該病好發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夏秋季節多發,文獻也有多個地區暴發的報道。
3 如何處理?
隱翅蟲皮炎雖四季都可發生,但集中于夏秋季節,有明顯季節性、地域性。該病大多數時候僅出現局部皮損,經治療后很快好轉;只有少數皮損面積較大或反應劇烈者可伴發熱、頭暈、局部淋巴結腫大,但治療效果都很好,無死亡病例報道。因此預防重于治療。
3.1 加強公眾對隱翅蟲及隱翅蟲皮炎的認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夜間關好紗窗和蚊帳,室外活動時應著長衣長褲或噴灑花露水等驅蚊液,避免隨意坐在草坪或潮濕的草叢。
3.2 遇到隱翅蟲爬到身上時不要直接用手拍死,而是應該輕輕吹走或用指尖彈走,避免接觸蟲體的毒液而致病。
3.3 如果被隱翅蟲叮咬后,可以選擇使用肥皂水或蘇打水等堿性的物質中和毒液的酸性;若出現紅腫、膿皰,還應給予冷濕敷、外涂藥物等對癥處理,達到消炎、止癢并防止繼發感染。必要時需及時就醫,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4 結言
以上就是對于隱翅蟲的科普,并不是網上所傳的隱翅蟲造成的多么大的傷害。因此大家無需驚慌,只要沉著應對、冷靜處理就能將損失降到最小,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