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喬
摘 要:事業單位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基層服務設施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外部宏觀政策環境的影響下,事業單位必須要不斷完善和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現對財政資金的合理調配,推動政府機關單位的廉政建設。但目前,很多事業單位在應用預算管理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就以這些問題為分析依據,研究加強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 預算管理 對策
一、事業單位強化預算管理的意義
預算管理是一種集管理目標、管理方法和管理機制為一體的創新型管理體系,在當前的市場中已經被廣泛普及和應用。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國家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這也對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業單位強化預算管理,一方面,為了適應當前的政策要求。現階段,國家為了建立公開透明、合理科學的公共財政收支體系,修訂了新的《預算法》,要求事業單位必須要依據政策規定,建立規范的預算管理流程,貫徹落實預算目標控制,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建立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有利于提升單位組織的綜合管理水平。在預算管理的應用下,事業單位能夠立足于戰略目標,依據工作計劃來統籌安排各項財務收支,并通過對會計信息的有效歸集與分析,更好地預測外部環境,實現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1]。
二、事業單位開展預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
我國大部分事業單位都是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以及經費收入來維持單位組織的正常運轉,如果事業單位內缺乏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那么就無法實現對財政資金及各項經費的監督與控制。但目前,很多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體系尚未建成,預算管理工作一般由財務部門來主導,預算編制環節與預算評價環節之間缺乏制衡約束關系,這不僅給財務部門增加了工作負擔,也造成預算管理的可操作性較低。同時,很多事業單位在開展日常業務活動時,缺乏以預算為指導的財務規劃,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存在溝通壁壘,從而導致預算管理與事業單位實際運轉情況脫節。
(二)預算管理模式相對落后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手段融入預算管理工作中,能夠提升預算管理的實施成效。但目前,很多事業單位因意識淡薄或財政資金有限,信息技術與預算管理結合程度較低,“互聯網+預算管理”的創新型管理模式還未在事業單位中應用和普及,單位內大多還采用較為傳統的管理方法,以人工操作為主,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也不利于預算管理的應用與發展[2]。
(三)預算編制不夠科學
部分事業單位在預算管理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常常忽略了預算管理與單位戰略規劃的緊密結合,日常的公共支出預算編制內容覆蓋面不廣,影響了預算管理的全面性。在預算編制過程中,由于一些事業單位的業務內容比較復雜,其編制項目包括基本預算、項目支出預算以及人員經費等,缺乏管理會計以及其他業務部門的參與,再加上事業單位預算編制時間與執行時間跨度較大,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難免存在實際操作與預算計劃不匹配的問題,很難保證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傳統的增量預算法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環節,事業單位對下一年度的預算缺乏前瞻性和預測性,這也是造成預算管理脫離實際的主要原因。
(四)預算執行控制力度不足
“重編制、輕執行”的問題在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由于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控制力不足,預算管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法靈活適應業務項目調整、人員變動以及政策更新等方面的變化,使得預算執行結果與預算目標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同時,一些預算部門為了在預算績效評價中能夠達成預算指標,存在著隨意改變支出事項或年底突擊花錢等現象,而相應的預算評價監管部門也往往只關注了預算目標的完成進度,對各個職能部門實際的資金需求和使用情況并沒有進行過深入調查,導致事業單位對財政資金支出控制力不足,資金浪費情況時有發生。
三、事業單位強化預算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完善預算管理體系
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是事業單位順利開展預算管理的保障機制。一方面,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預算管理組織機構,這一機構由預算審批機構、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共同形成,并由預算管理辦公室和財務審計部門作為單位預算監督評價的主要職能部門,在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明確各崗位的職能和權限,以預算管理組織機構作為預算管理的牽頭部門;另一方面,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還包括相應的輔助設施,事業單位要在預算目標的引導下,將預算任務落實在崗位上,實行崗位責任制,并分離不相容職位,形成各部門和各崗位之間監督制衡的關系。
(二)合理編制預算內容
為了保證預算管理的可操作性,事業單位必須要結合自身業務特征,加強業務部門和預算管理的聯系性,在保證“全員參與”、“全方位管理”、“全過程控制”的原則下,遵循規范的預算編制流程,合理設置預算內容[3]。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其預算編制的內容一般以前一預算年度的收支情況作為經驗數據,強化社會效益指標,在單位發展規劃的指導下開展預算編制工作;同時,事業單位尤其要重視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加強對“三公經費”的預算管理,嚴格規定辦公開銷或公共資產購置等方面的預算支出限額,并要求相關人員要以報銷流程為導向,憑證報銷,避免內部貪污腐敗的發生;最后,事業單位內財政資金的調配應當以預算編制實證調查結果和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嚴厲打擊“突擊花錢”現象,對一些預算不達標或預算超支嚴重的部門給予縮減預算的懲罰,以保證預算管理切實有效。此外,為了實現預算目標與預算執行結果的一致性,事業單位可以選擇合適的預算編制方法,在增量預算運用的基礎上推行滾動預算和零基預算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在年度預算的基礎上要求各部門編制季度預算和月度預算,及時向相關職能部門反映預算執行進度,并縮短預算評價考核時間,使預算管理具備更高的執行性。
(三)改進預算管理模式
事業單位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對預算管理的促進作用,加大預算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投入,將“互聯網+預算管理”的模式應用于單位的內部治理中,并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和軟件基礎,對于一些有經濟能力的事業單位可以與外部的軟件開發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制作更具備事業單位業務特色的財務輔助軟件。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可以提升事業單位對會計信息的處理效率,并提升財務數據的精確性。當然,事業單位還要不斷完善預算管理系統,積極引入SAP、ERP等管理工具,利用網絡平臺建立預算超支預警機制,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實現內部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融合與共享,從而優化預算管理的實施效果。
(四)強化預算監督作用
完善的預算監督體系是保證預算管理貫徹落實的重要環節,事業單位可以通過相應的監督機制來對單位內的一切經濟活動和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稽查,建立預算管理與部門(崗位)績效評價之間的聯系,保證內部人員能夠主動參與到預算管理中,促進預算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同時,事業單位也要設置相應的審計監管部門,由特定的預算評價小組將各職能部門的預算指標達成情況反饋到預算管理組織機構中,并及時進行整改。此外,事業單位有義務接受廣大社會群眾及媒體的監督,在信息披露制度的影響下,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對外公開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在內外部雙重監督的作用下,創造高效清廉的政府部門。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實施預算管理既是適應政策的要求,也是事業單位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舉措。因此,事業單位要立足于預算管理應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完善預算管理體系、科學編制預算內容、改進預算管理模式、強化預算監督等方式,強化預算管理對財政資金的有效控制,提升事業單位的社會效益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靜宇. 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關鍵環節研究[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7(25):32-32.
[2]劉月芝. 對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思考[J]. 投資與創業, 2017(4).
[3]何毅. 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中的問題及改進方法[J]. 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 2017(1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