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現階段的上市公司來說,我國的上市公司發展水平因為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水準也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但因為上市公司規模的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內部管理系統的發展水平并未跟上上市公司的規模擴大。而在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系統當中,內部控制體系尤為重要。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助于上市公司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維護資產安全完整,從而確保上市公司健康持續地開展各項經營活動。隨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上市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集中體現在監督管理機制不到位、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及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等方面,故本文將就新形勢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優化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措施
引言
對上市公司來說,應重視控制內部環境,積極對各項制度加以健全,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行為加以約束,使會計人員能夠良好開展日常核算工作,促進上市公司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性。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優化路徑的探索為一個長久的過程,短時間內是難以取得突出成效,所以,上市公司應堅持走在這條道路之上,從而真正實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優化,以實現上市公司長遠發展。
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意義所在
上市公司發展水平與內部控制水平兩者之間存在很大關系,若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較高,勢必能夠推動上市公司的發展,使上市公司的競爭實力能夠得到提高,以避免上市公司被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所淘汰。詳細闡述,內部控制一般是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必要前提,通過會計核算工作,以及會計監督工作等環節,來應對上市公司管理最薄弱的環節,使不良因素能夠得到遏制,推動上市公司健康持續發展。并且,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我國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適應的,開展良好的內部控制,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推動我國又好又快發展。總之,內部控制為上市公司管理的核心內容,且存在獨立性等諸多優勢。由上述可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意義是尤為深遠的,值得上市公司在日后的發展之中對此方式予以踐行。
2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要素
(一)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上市公司的氛圍,我們通俗的把它叫做上市公司文化,是上市公司的精神支柱,是其它四要素的基礎,它始終影響著一個上市公司的基調,主導或左右著上市公司員工的控制意識,也決定著內部控制的效果。具體來講,控制環境包括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上市公司內部機構、組織機構、責任的分配和授權、員工的誠信和職業道德觀、人力資源等方面。(二)風險評估。風險是上市公司在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時,所產生的負面的不積極的因素,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時刻都面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風險。通過風險評估來及時的了解和科學的分析阻礙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因素并采取積極應對策略的過程。風險評估是上市公司實施內控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有設定目標、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和提出應對措施。(三)控制活動。是上市公司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提出和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上市公司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一般來說控制活動有職務分離控制、會計系統控制、授權審批控制、資產保護控制、經營分析控制、信息控制、內部報告控制等。(四)信息與溝通。上市公司是社會的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獨立出社會,因此就一定要從外界得到信息和傳遞信息,這時也需要溝通。在上市公司中上下級之間對工作的交流也屬于信息。要做好內控目標相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傳遞讓信息能夠及時得到溝通,使內部控制能夠得到有效的運轉。(五)監督。監督是評價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也就是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科學性的分析和評估。內部控制是否設置合理,符合上市公司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來監督、分析和采取相應的措施。
3上市公司內控管理中的問題
3.1對內外風險因素產生忽視
近年來,隨著我國上市公司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利益誘惑以及諸多內外經營壓力,對上市公司內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可以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目標,有許多上市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過度關注銷售總額、利潤額和資產總額等財務指標的問題,在忽視上市公司內外部存在諸多風險因素的同時,使上市公司資產與資金安全受到直接的威脅。與此同時,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管理體系普遍具有結構復雜以及體系龐大性等特征,雖然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逐漸建立了相應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環節、內部監督環節以及內部控制機制也隨之得到優化和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加上內部各個控制模塊之間聯系性較差,進而導致相關管理措施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
3.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上市公司業績方面存在注水嚴重、過分粉飾財務報表、整體業績預測浮動過大、披露信息未真實反映事實以及對于誤導性信息的隨意披露等等。這些問題,與上市公司管理者缺乏內部管理意識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沒有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則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會進一步影響投資者作出的判斷,嚴重時這些信息披露方面的問題還會引導上市公司出現更大的危機。此外,部分信息披露問題從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上市公司對于風險的認識不清,容易對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利于正面形象的樹立和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3.3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執行不到位
據證監會報告及相關調查數據結果顯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違規行為主要涉及信息披露、內幕交易、規范運作以及證券交易等諸多類型,其中處分對象涵蓋了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交易對手、債券發行人、相關從業人員等等。結合以上數據,不難分析出現階段國內上市公司內控制度仍存在各種不足和問題。從國內上市公司內部管理現狀分析入手,可以發現大部分上市公司雖然制定了較為全面的內控管理條例以及相關監管制度,但是受到上市公司管理層缺乏足夠重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上市公司在內控體系建立過程中,容易發生內控部門職權劃分不清晰、管理層交叉任職、信息溝通不順暢、流程管控缺乏合理性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進而直接導致上市公司內控管理制度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停留在初級與表面階段。
4如何優化建設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
4.1提高管理層內部控制的意識。
提高管理層內部控制的意識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管理層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對推進上市公司經營和管理的重要性,將內部控制作為一項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任務來對待,把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上升到戰略管理高度,合理制定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及基本要求;管理層還應率先樹立自己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良好態度。引導并推動內部控制,同時敦促所有員工建立內部控制意識,并嚴格執行相關系統;逐步推進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領導責任制的構建,實現領導層層負責。
4.2積極健全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
在健全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時,不單是要充分結合上市公司生產運營實情的切實需求,更要持續、全面地控制上市公司的生產運營活動,進而讓內部控制制度盡量滿足相關的需求,確保內部控制的高效性。在內部控制實踐中,要在完善相關機制方面下足功夫,深入考慮上市公司的實際運營環境,科學規劃設計內部會計控制,另外,還要明確各主體單位的權利、職責和利益,積極應對上市公司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及時修訂、科學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保證內部控制機制的完整、高效、可行性。成立以董事會為責任主體的整改機制、獎懲機制和反舞弊機制。
4.3積極強化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執行力
一是,成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監管機構。內部審計監管機構的工作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可以很好地履行監督職責,同時,內部審計監察機構具備相對獨立的審計監督能力,發揮著絕對的、非常權威的監督作用;二是,深入發揮財務部門的監管、監督作用。對于整個上市公司而言,財務部門最適合內部控制的落實者,財務部門同時具備監督職能和反映職能,其中的反映職能,指的是把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成為可以科學、及時反映上市公司財務情況、運營結果的職能。財務部門是上市公司監管的中心,作為財務人員,一定要深入上市公司經營過程中的“第一線”,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生產過程,熟悉產品市場,可以科學、專業地分析地進行判斷,對于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公正客觀地履職,以更好地體現出控制機制的客觀存在性。
4.4積極完善監管評價機制
一是,上市公司董事會要結合上市公司所處的內部、外部環境、相關法律要求,積極健全與上市公司長遠發展相適應的內部管控評價機制,積極健全上市公司的內部管控機制,同時,成立規范化、客觀性、科學性的內部管控評價系統;二是,要明確內部管控評價責任主體,健全內部管控評價的具體方法、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具體的內容;三是,有機結合上市公司內部管控評價系統的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定性評價用于評價上市公司內部管控機制的可行性、合法性和科學性;定量評價主要是明確相關的評價量化標準,用于分析內部管控的合理有效性。
5結束語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及有效實施,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本文在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優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
參考文獻:
[1]黃萍萍.完善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問題探析[J].國際商務財會,2018(10).
[2]陸京.做好集團子公司內控建設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8(15).
[3]閆麗.集團上市公司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管理[J].現代營銷,2018(7).
[4]蔣雷.上市公司會計內部控制管理[J].財經界,2019(3).
[5]王劭瑩.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建設探討[J].財訊,2018(35).
[6]楊雷.試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8(35).
[7]許高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以研究對策[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08).
作者簡介:
張飛華,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