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衛
一、總體發展現狀
泌陽縣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良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發展。以2017年為例,全縣各項農業指標均順利完成,香菇、果園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08萬hm2,產值突破8.1億元;建成了幾個蔬菜標準園,農村沼氣建設目標全部完成;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泌陽縣在各鄉都建有農技服務站,而且配有1名專業農技服務工作人員,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害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顯著。泌陽縣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2.65萬hm2。以上各項工作為泌陽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存在的問題
(一)自然條件較差,農業生產條件差
泌陽縣每年基本上都有旱災發生,農村目前基礎設施極少,配套不完善,只能靠天討吃。風調雨順莊稼多收,天氣不好少收甚至不收,農民只能被動接受。
(二)資金缺乏
發展現代農業,要以高投入、高產出的設施農業為基礎,而目前大部分農戶沒有過多存款,因此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三)土地問題
一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和重點項目的建設越來越多、面積越建越大,需要征用農村大量土地,因而農村土地逐漸減少。二是土地流轉困難。征用土地使得農民土地減少,但土地補償或土地置換不到位,從而導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農民越來越珍惜自己僅有的一點土地。況且土地如何流轉沒有確定性的文字要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往往受群眾惡意刁難和哄抬地價的影響,產業很難形成規模。
(四)農業產業化發展呈現“斷鏈化”
一是龍頭企業整體規模不大,精加工能力不強,鏈條短,高附加值產品不多;多數種地大戶和家庭農場只是把農戶的土地集中承包起來,仍是按傳統的方式經營,沒有好的保障措施,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農戶與企業之間也只是領發土地流轉費的關系。二是產業鏈未形成。各經營主體獨自經營、獨自銷售,上下沒有形成很好的銜接,合作途徑不寬廣。
(五)村級集體經濟薄弱
泌陽縣90%的村都沒有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空殼化”現象嚴重。即使有的村有山林、荒山,承包經營權也是在農戶,集體經濟基礎發展空間小。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比較嚴重,制約了農村現代化的發展。
三、對策
(一)大力改善農業發展的各種環境和條件
加大農業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建設資金,逐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搞好農村水、電、路、通訊、醫療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外在硬環境。
(二)鼓勵創業經濟合作化和入股分紅發展模式
近幾年,有很多在外掙了錢想回鄉發展的人士,苦于沒有大面積的土地和對一些政策認識不到位,村級可以嘗試與他們合作,引導村民拿自家的土地入股,以合作社的模式運行,在用工方面傾向于入股農戶,讓投資者在獲得利潤的同時,讓村民享受實惠。
(三)拓寬融資渠道
政府近幾年雖然加大了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但也應該加大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為融資提供擔保,使合作社、農戶與金融機構建立合作互信關系,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并且要使資金向發展現代農業傾斜。
(四)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應建立專項的扶持政策,使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運作更加規范,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
(五)大力營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良好環境
一是加大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資金扶持力度。政府每年應盡量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當地的薄弱村,給他們修建道路,支持他們綠化造林和農業綜合開發等。二是建立結對幫扶責任制。確定一批經濟薄弱村,選派一批縣屬部門工作得力的干部到村任職,帶領群眾謀適合他們發展的門路。三是切實減輕村級集體經濟負擔。
四、思路
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資金的引進,更需要人才的引進。資金的引進包括政府財政、稅務以及貨幣等政策的傾斜,還有各種信貸和社會資金的流入。人才的引進包括鼓勵大學生扎身基層,到農村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動員其他部門人才投入農村參加工作,引導農村全方位發展。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繼續采取有力措施,盡量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困境,縮小城鄉差距,真正使農民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