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王光明
一、基本情況
目前,葉縣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有81家,其中縣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葉縣農業局在對全縣的45家家庭農場進行調查中發現,種糧家庭農場17家,占比37.8%,面積170.85 hm2;非糧化家庭農場28家,占比62.8%,面積335 hm2,主要用于林果、綠化樹種植、蔬菜、養殖等。
二、防止非糧化的措施
(一)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葉縣支持種糧大戶集約經營,以土地托管的形式形成規模效應。
(二)支持農戶發展優質糧食種植
家庭農場爭取政府的優惠政策,縮小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收益差距,確保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為國家糧食安全繼續作貢獻。
(三)加大技術服務的力度
葉縣實施了百人包百村計劃,派駐了農業技術人員,加大了對種糧戶的指導,協助廣大農戶做好糧食生產工作。
三、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葉縣家庭農場大多進行高效作物種植,出現非糧化現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產品內部價格體系不合理
農產品內部價格體系不合理是指同等單位糧食作物的價格遠低于同等單位經濟作物的價格。現在小麥的市場價平均為2.2元/kg左右,玉米市場價在1.6元/kg左右;而林果方面,桃子批發價在3元/kg左右,葡萄批發價在3.6元/kg左右。
(二)種糧效益低
從現實的經濟效益看,糧食生產過程中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凈收益不高,與高效農業相比,糧食生產的效益較低,受利益驅動,土地“非糧化”呈現增長趨勢。正常年份,葉縣小麥產量按照410 kg/667 m2,市場價2.2元/kg計算,收入902元/667 m2,除去每667 m2種子90元、化肥130元、農藥58元、耕種收210元,每667 m2凈收益414元。全縣玉米產量按照400 kg/667 m2,市場價1.6元/kg計算,收入640元/667 m2,除去每667 m2種子55元、化肥115元、農藥44元、耕種收150元,每667 m2凈收益276元。再除去晾曬成本200元,種植一年糧食凈收益約490元。而林果方面,桃子產量3000~3500 kg/667 m2,批發價格3元/kg,收入9000~10 500元/667 m2,除去人工、化肥、農藥等成本2200元,每667 m2凈收益4000~5000元。葡萄產量約2250 kg/667 m2,按照價格3.6元/kg計算,收入約8100元/667 m2,除去成本3000元,凈收益約5000元/667 m2。綜合分析,種植林果效益是種植糧食效益的10倍左右。
四、建議
(一)實現規模化經營,節本增效
一方面,糧食種植盡量采取規模化種植,如以入股的方式流轉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是減少了土地的流轉費用,二是土地集中種植,大批采購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資,可降低采購價,減少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糧食種植可采取托管方式。根據統計,農戶自種每667 m2小麥、玉米農資投入約910元,采用托管方式需630元,每667 m2可節約280元。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通過增加農田基礎設施投入,確保農田旱能澆、澇能排。同時在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防控機制的基礎上,以科技手段如物聯網的方式增加農作物基礎測報點,進一步提高農作物預測預報能力,更加及時準確測報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減少由于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三)保護農業補貼及時到位
把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真正補貼到種糧大戶手中,而不是按照現在的承包耕地情況進行補貼,提高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緩解種糧大戶的資金壓力。
(四)加大農資打假力度
進一步查處市場上的假冒偽劣農資,杜絕坑農害農事件發生,增加種糧大戶的安全感,降低假冒偽劣農資造成絕收或減產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