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卡娜
摘 要:當今英語教育雖然一再強調思維的重要性,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難以真正開展,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通過對USE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的運用分析,主要從理解、參與活動和思維的表達三個方面進行運用,以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USE教學模式,高中英語教學
英語教育歷經改革,觀念上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但唯分數論,重英語知識教育,輕能力養成,依然是英語教育難于有效的一大難題。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主要靠死記硬背,教師以檢查為手段,使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始終難以提高。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筆者在長期的一線教學實踐中,嘗試引用USE教學模式,以改善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大的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一、USE教學模式
USE教學模式中,U為Understanding,S是Sharing,E即Expressing ,分別代表理解、交流、表達。即以問題為導向、以活動為載體、以思維為主線, 進行教學設計。
二、USE教學模式的特點
USE教學模式主要為三個特點:一是實踐性。即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實踐中,真正的運用語言;二是思維性。即在語言理解活動、在分享交流活動、語言表達中培養出思維、邏輯、創造能力;三是主體性。即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不難看出,USE教學模式以問題、活動、思維貫穿全課堂。其中,“理解”是學生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解碼加工環節,也是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過程,輸入的形式有聽或讀、或聽讀結合,教學目標理解是“理解”讓學生“能聽懂”;“分享”環節是要加強口頭交流;“表達”環節就是整理輸出。
三、USE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的運用
USE課堂的理想形態注重“理解—表達—交流”,每個部分的時間空間都應合理分配。可以從聽、讀、說、寫等方式入手,讓學生了解文本的的大致信息;讓學生以自己的組織的語言把文本重新“說”出來,重新表達;在相互討論中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3 Speaking & Writing可以采用 USE模式.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活動是通過學習優美的英語詩歌達到熟悉運用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是對語法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的延伸。由于學生對語法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結構已經有了認知,但在寫作中運用這種結構,還是有些困難,所以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筆者將此結構功能融入實際生活中,創設真實的話題情境,如當前我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所帶來的校園、城市環境的變化等,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表達思想。在導入時通過朗讀詩歌熟悉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have / has been done”句型。然后通過借助圖片學生口頭表達:“The river has been polluted.”,“The backboard hasn't been cleaned.” “The flowers have been watered.”等。接著教師引導“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ity.Can you describe them as many as possible in your group?”組織小組交流創文以來的城市面貌變化,然后達成寫作輸出內容:創文成果,最后可以請同學把成果分享給大家。
又例如人教版必修四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s,從教材處理看,本單元緊扣“女性”這一中心為話題,通過介紹幾位生活在不同國度的杰出女性,探討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價值和貢獻,關注她們所面臨的困難,謳歌她們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卓越成就。學習本單元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婦女的社會角色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其中Workbook部分的Elizabeth Fry 閱讀材料,導入部分可以通過詞匯云圖,提煉文章高頻實義詞,激活學生背景知識,預測文章內容。接著通過閱讀熟悉文章內容,設計歸納概括人物描寫的的五大要素(achievements,background,characters,deeds,evaluations),最后要求學生小組完成一份杰出女性的海報并在班上分享。本案例教學設計既能與本單元主題相吻合,又能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實現綜合語言技能訓練的工具性目的。
USE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導學,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理解和表達;課堂教學中倡導要注意情境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理解-困惑-理解良性循環中解決問題,磨煉思維操。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分享表達的USE模式往往能做到互教互學,做到了“以學立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周大明.高中英語綜合課USE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