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向前推進,小學科學教材雖然已經走進了課堂,但未能引起教育局界人士的特別關注。我們農村沒有專科教師,科學教學只是語文、數學教師的兼職,這些教師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語文、數學教學當中,把科學課的教學當做輔助任務。通過本次培訓,我認識到了科學課的重要性,應把科學教學推到高峰,引起各位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為此,本人將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分析;對策
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的價值取向,以及科學教師以兼職為主,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很不令人滿意:①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講授得多,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少;教師講解分析得多,很多學校沒有實驗室,學生自由活動少,更談不上親手做實驗;“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多,學生自主地向教師發問的少。久而久之,課堂缺少生活化,學生幾乎成為教師的奴隸。②在教學中教師最先考慮的是自己如何試圖“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往往設計教學環節如何幫助學生拓展知識,挖掘知識的深度,擴大知識的廣度,習慣于在“學科知識”的范圍中規劃一切教學活動。。
通過對本校三至五年級學生整班抽樣調查發現:有93%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能自己動手做實驗是最快樂的;有65%的同學對有關生活中的科學感興趣,有29%的同學對未知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感興趣。法國著名啟蒙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立足生活----將科學問題生活化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努力在學生生活與科學教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探究興趣的同時,指點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學知識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
1.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風情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是難以避免的,這就需要教師創造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改一改,在教材中,編者所提供的只是一個范例,我國地域遼闊,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個學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改編教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素材;(3)減一減;(4)排一排,根據季節時令,將每冊的內容體系重新編排,使教材更能聯系生活。
2.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結構的材料”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學概念反映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有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完整的形象,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我們發現,材料的選擇一旦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無法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這些材料學生不易找到。因此,我們覺得“有結構的材料”選擇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實施:(1)從學生身邊的物品中選擇;(2)從學生周圍的環境中選擇;(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擇;(4)在學生經驗范圍內選擇。
二、走近生活----課堂教學生活化
問題提出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可以是獨立探究、師生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
1.課堂導入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從學科本位向學生本位轉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課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學生看不到課題與生活的關系,就無法形成高水平的學習動機,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究的欲望。
2.教學過程情境化
在科學教學中,可以采用語言引導暗示、實物設境、游戲設境、多媒體設境、網絡設境等方法來創設生活化的意境,進行情景教學。這種方法的教學,雖然教師在課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投入,記憶深刻。所以,科學教師要努力通過創設生活情景,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如在教學《研究紙》一課時,課前我們讓學生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紙做的,以及紙的種類。上課時讓學生匯報了解到的情況。學生在了解和匯報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紙的品種也很多。至此,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課堂上,敏敏突然流鼻血,她該選擇哪種紙呢?是呀,“這些紙各有什么特點呢?”.
3.在探究中思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也可以是全過程。如探究:《磁鐵的磁力》這節課我先在課桌上預先裝好了兩個回形針的一杯水,讓同學們不動杯子不碰水,取出回形針。第一個上臺的男生把磁鐵懸在瓶口上,反復幾次,回形針動都不動;第二個男生把磁鐵直接搭在瓶口上,他認為這樣更近一些,結果回形針仍然無動于衷;第三個孩子用磁鐵的一端,回形針雖然動了,但還是沒有取出來;最后一個孩子用磁鐵的另一端,輕輕的把回形針取出了……”。
三、返回生活----將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要把新知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老師必須安排一個“知識回歸”的環節。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學只有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真正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1.課外活動科學化
課堂探究受時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活動不能展開,課外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了蝸牛的外在顯性特征后,指導學生在班上開辟生物角飼養蝸牛,繼續研究它們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內在特點。
2.家庭生活科學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學生自發產生的興趣更能刺激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更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喜歡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探究廚房中的科學:(1)醋、糖、鹽、醬油等的性質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熱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廚房油煙;(4)把蛋殼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現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時看到五顏六色的肥皂泡,現代化的科學電器設備,照相機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無一不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
3.科學作業的生活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徑。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的鞏固而忽略學生的動手能力、情感體驗等的作業形式,合理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展。例如,在教學《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的沙坑里邊去動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種地形。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并實踐新的課改理念,因地制宜地為學生搭建學習科學的生活化平臺,潛心研究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案例,我們滯后的教學現狀一定會快速更新。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2]皮亞杰的《智慧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