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羅蘭
摘要:目的:分析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中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且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配至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對照組中實施常規急診護理,觀察組中則除了實施常規急診護理措施外,還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并將兩組中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且并發癥出現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護理干預在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中加以應用,不僅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也可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提高護理滿意度,存在臨床推廣與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護理干預;效果
引言:通常來講,當患者因意外而使其機體出現暴力作用后,便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癥狀,同時也會因此引發患者的內臟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其中,對于嚴重失血性休克患者來講,其在急診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焦慮、疼痛等表現,并且通常此類患者的病情也較為復雜,需要在急診護理過程中予以更多關注。為此,本文將對護理干預在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研究,現對此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所收治的嚴重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在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分別設置36例患者。其中,在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分布區間為43~61歲,平均年齡為(53.2±3.3)歲;其中,存在10例輕度休克,9例中度休克以及17例重度休克。在觀察組當中,男性患者為14例,女性患者為22例,年齡分布區間為42~60歲,平均年齡為(52.1±3.1)歲;其中,存在9例輕度休克,12例中度休克以及15例重度休克。在本次研究前,72例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的目的,并且全部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文件。此外,對于所有72例研究對象來說,其在年齡、性別以及休克原因等方面上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在對照組中,對其中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實施常規急診護理,具體措施為: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以及呼吸燈情況,如患者疼痛嚴重,可適當給予止疼藥物來緩解其癥狀,時刻做好搶救準備工作。在觀察組中,除了上述常規急著護理措施外,還對其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1)心理干預。由于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危急,并且身體方面通常會出現劇烈疼痛,所以因此會導致患者情緒出現焦慮、不安等,所以為了穩定其情緒,護理人員要對其實施精神層次的鼓勵與安撫。(2)用藥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來對其使用藥物來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并注意對用藥反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根據病情來調整用藥劑量。(3)補充體液。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會表現出大量體液的流失,所以護理人員注意加強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體液補充,是其身體中的電解質得到平衡,保證可以有效的循環起來,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
1.3觀察指標
以百分制來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整,具體為:評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評分<90分為基本滿意,評分<60分為不滿意。總體滿意率=100%×(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中出現并發癥的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使用( )代表計量資料,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進行檢驗,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在觀察組中,當中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88%,低于對照組當中的23.33%,并且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存在明顯的差異,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為83.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對于出現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來講,其病情通常較為危急,所以為了穩定患者的病情,避免出現惡化情況,有必要對此類患者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來穩定其情緒的同時,提高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配合治療的程度,防止病情因負面情緒的存在而導致越發嚴重。
通過實施本文所建議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中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大為降低,并且護理滿意度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助于減少護患糾紛事件的出現,增強并改善護理人員與患者的關系,對加快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體復蘇效果及對血氣指標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劉凱.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
[2]神經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研究[J].王欣萍.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