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娜
摘要:了解嬰幼兒“奶瓶齲”的預防與護理
關鍵詞:嬰幼兒 奶瓶齲 護理
“奶瓶齲”醫學上又稱為哺乳齲,是一種有嬰幼兒睡眠時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多累及上頜乳切牙的唇側面,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牙齒患齲病后不能自愈。由于乳牙的鈣化程度低,因此患齲后病情進展迅速,破壞面積廣,并且治療效果差,因此積極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1.嬰幼兒“奶瓶齲”的成因
(1)長期用奶瓶人工喂養,瓶塞貼附于上頜乳前牙。
(2)乳牙萌出不久,乳牙的牙質薄、礦化程度差,表面結構不成熟,使其抗齲力弱。
(3)有的孩子喜歡長時間叼著奶瓶或含著奶瓶睡覺,而當嬰幼兒入睡后,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吞咽功能減弱。
(4)口腔的自潔、稀釋、中和作用均下降,發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環繞在牙齒周圍,很容易發生齲齒。
2.“奶瓶齲”的臨床特點
(1)主要發生在上頜乳前牙的唇面,隨著時間的延續,還可波及乳尖牙和乳磨牙。
(2)少見于下頜乳前牙,可能與吸吮時下頜、下唇運動、瓶塞所貼附牙面的位置近舌下腺和下頜下腺導管的開口等因素有關。
(3)發展較快,可較快發展為廣泛性齲。剛萌出的乳牙鈣化程度低,牙質軟,又是多個牙齒同時浸泡在奶液里,故齲壞速度快,齲壞牙數多。
(4)奶瓶齲初期不易引起家長注意。主要在上頜乳切牙唇面的牙頸部形成一條白堊色脫礦帶,隨著齲蝕的發展,這條脫礦帶顏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環繞著牙齒,使牙硬組織剝脫,最后變成圓錐狀,甚至形成殘根。
3.“奶瓶齲”重在預防
(1)正確使用奶瓶喂養。首先要戒除用奶瓶吸奶誘導入睡的習慣。
一周歲后可訓練用被子喝奶,喝完奶后可再給少量白開水。
(2)不要將果汁等放入奶瓶,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以稀釋口內殘留的奶汁而起到清潔的作用。
(3)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后,家長就應該開始為孩子刷牙。最好的飯后和睡前進行,每日至少兩次。每隔3個月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次牙齒。
(4)隨著幼兒生長需要,調整飲食成分,減少含糖食物,補充機體營養,增強幼兒體質。
(5)2歲半左右的幼兒乳牙已全部萌出,應在可接受的條件下訓練刷牙,不一定非用牙膏,可單用涼白開水以防誤食。
對待孩子的第一次牙科拜訪要像孩子的健康體檢一樣重視,除了檢查齲齒等問題,醫生可以告訴你如何正確清潔孩子的牙齒以及如何評價任何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吮拇指等。早期關注將成為孩子一生良好口腔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