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治療中枇杷清肺飲的療效進行探討。方法:選擇收治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服用消痤丸治療,實驗組服用枇杷清肺飲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皮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皮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6.7%(P<0.05)。結論:在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治療中應用枇杷清肺飲效果顯著,其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枇杷清肺飲
痤瘡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以青少年為主要發病人群,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容貌。中醫學認為針對該疾病應采用清瀉之法治療,清上、中、下三焦,瀉肺、胃、腎三臟,實則瀉之,熱者寒之。臨床研究認為,針對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患者應用枇杷清肺飲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選擇收治患者60例,對其中部分患者應用枇杷清肺飲治療,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收治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包括女16例、男14例;年齡范圍17~35歲,平均(21.4±3.5)歲。實驗組包括女15例、男15例;年齡范圍18~35歲,平均(21.6±3.3)歲。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實驗組口服枇杷清肺飲治療,方劑構成:枇杷葉15克、黃連10克、桑白皮15克、梔子10克、黃柏10克、丹參15克、澤瀉10克、浙貝母15克、夏枯草15克、甘草10克。以上藥物清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常規組口服消痤丸(湖北東信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2307),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30丸。以上所有藥物均連續服用4周。治療期間停止使用外用制劑和化妝品。
1.3觀察指標
依據尋常痤瘡分級計分標準,按照皮損程度、皮損數量、皮損中通、皮損顏色、出油情況進行計分,由輕到重分別對應0~3分,患者痤瘡皮損評分為各項指標計分之和。
1.4療效判定標準
無效:療效指數低于50%;有效:療效指數大于50%、小于70%;顯效:療效指數大于70%、小于95%;痊愈:療效指數大于95%。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總積分。
1.5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兩組皮損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皮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皮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6.7%(P<0.05)。見表2。
3討論
痤瘡為臨床常見疾病,隨著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其臨床發病率不斷提升。該疾病以青少年為主要發病人群,皮損通常出現于面部,會嚴重影響患者外觀。當前臨床主要應用維甲酸類、抗生素類、雌激素類制劑治療,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癥狀,但會產生嚴重毒副作用。中醫學針對痤瘡患者,能夠依據病因、病機進行治療,不僅效果較好,并且毒副作用少[1]。
枇杷清肺飲組成成分包括枇杷葉、桑白皮、黃連、人參、黃柏、甘草等,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加入澤瀉、梔子以助藥力,并輔以夏枯草、浙貝母、丹參。其中桑白皮、枇杷葉具有清瀉肺熱的作用,澤瀉、黃柏具有消熱源的作用,黃連具有清胃火的作用,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浙貝母具有化痰消堅的作用,夏枯草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聯用以上藥物可實現消痰、化瘀、散結的功效。該方劑能夠在調節內部平衡的基礎上,改善疾病外部癥狀,最終實現標本兼治[2]。
本研究中,治療前兩組皮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皮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6.7%(P<0.05)。可見,在肺胃熱盛型尋常痤瘡治療中應用枇杷清肺飲效果顯著,其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欣,張玲琳,陳中建.藍光照射聯合中藥石膏倒模治療中度痤瘡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24(12):1105-1106.
[2]姚飛.自制中藥暗瘡靈聯合阿奇霉素對炎癥性痤瘡的臨床效果及其對細胞因子IL-8、TNF-α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6,22(11):2246-2249.
作者簡介:李寅熒(1981.08-)女,蒙古族,河北保定人,本科,科室,皮膚科,職稱: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 中醫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