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軍
【摘 ? ?要】隨著素質化教育觀點的不斷形成和有效落實,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開始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兩者逐漸成為中學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加強兩者的融合,尤其是如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成為教師們的必修課,亟待教師們探索解決。
【關鍵詞】中學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2.147
隨著學生學習層次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閱歷、競爭壓力以及生活經歷都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不良情緒和心理的傾向。而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頭腦的充實和完善,更是對學生健康心理、美好心靈的塑造。因此,中學教育突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指導
一方面,就目前中學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來看,大多數的學校都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教學課程,教師在塑造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的工作依舊停留在較為零散的狀態下。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具有科學性、技術性的工作,一旦教師個人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出現誤差反而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綜合以上兩點,面向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教師形成系統有效、科學嚴謹的教學課程,通過對學生系統化的訓練和指導來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并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首先,作為指導教師的我們要積極學習心理輔導相關的知識與技術,譬如閱讀相關書籍,觀摩心理輔導過程等來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從而為健康課程的有效開展打下一定的基礎。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生理發展需要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教育課程,并通過邀請專業的輔導醫生、教師等來提高心理輔導的效果,幫助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不斷獲益。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合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間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是一個長期完整的過程,僅憑教師不間斷的訓練和指導很難產生明顯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拆分和細化,并將其有效地結合到不同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學科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正能量與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在潛移默化間對自己的心理進行重塑與重建,最終形成健康、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與精神態度。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譬如教師可以從一篇正能量的閱讀短文中為學生剖析我們作為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從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從而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此外,其他教師在教授數學、英語、科學等課程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需要,將專業教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科學地結合在一起。
三、重視對環境氛圍的營造,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
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學生的狀態、心理和價值觀念具有較大的影響,壓抑沉悶的環境容易導致學生的內向和壓抑,而積極健康的環境則能夠帶給學生健康向上的影響,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風貌。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僅要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環節中,更要將其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借助多樣化的活動,健康的互動,正面的引導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方面,教師要改善學生生活學習場所的客觀環境和氛圍。教師要從教學場所入手,設計分享角,為學生展示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與圖片。張貼有趣的貼畫、名人名言等,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借助這種方式,學生往往能夠從教室環境中汲取力量,從而對自身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著眼塑造健康積極的環境氛圍。教師要主動為學生安排相關的游戲活動,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健康交流,幫助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斷打開自己的心扉,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塑造健康的心理。
四、組建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隊伍,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與認真策劃,更需要有力的輔導隊伍與輔導力量的支持與支撐,為教師形成有效的輔導方案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幫助。
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價值和影響力,積極構建學生隊伍中的心理輔導小組,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與有效互動來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精神狀況。學生之間交流的障礙較少,往往能夠激發學生說出心中隱藏的情感和感受,所以教師要合理組建學生之間的心理輔導小隊或者小組,以幫扶的形式或者互助的形式來加強學生之間交流,引導學生傾訴。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小組負責人將關鍵的心理問題和信息記錄下來,及時與輔導老師進行溝通交流,給有需要的學生帶去科學的指導意見。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價值和作用,通過調動相關心理輔導人員力量等途徑來組建科學有效的教師輔導隊伍。教師要加強與學校心理輔導員、其他教師、心理醫生之間的聯系,構建一支具有教師特色、醫生技術、專業人員素養的專業隊伍,并安排定期的心理輔導與疏通,幫助學生派遣心中煩悶,紓解不良情緒,改善心理狀態。
五、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制定個性化的指導方案
落實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更要加強對學生已有心理問題的疏導和輔導,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生活環境、社會閱歷和學習經歷的差異決定了不同學生往往有著不完全相同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也不能一刀切,而是要盡可能參考學生的特殊條件與個性化需要,積極構建具有針對性、特殊性和專業性心理輔導方案。幫助學生在心理和精神層面獲得改善與提高。
總之,有效落實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教師抓住問題根源,找出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所在,發現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從而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發展動向。其次教師再形成針對性的輔助和引導策略,盡可能為不同的學生定制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滿足不同學生的客觀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黃有彪,黃顯維.實現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統一的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02(s2):13-15.
[2]陳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德育過程中的功能初探[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