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珂君
摘要: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在其目標領域中發揮著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作用,然而我國經濟法在長期的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對其加強研究,從而使其作用能夠更好發揮。本文在經濟法與社會整體利益概念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經濟法維護社會利益的現狀,并針對其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利益維護
一、經濟法與社會整體利益相關概述
(一)經濟法概念
經濟法是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范對象為國家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經濟問題。在我國,經濟法自建國以后就在不斷發展完善,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經濟法的立法在于通過法律手段對營造出一個公平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保障經濟主體間的公平競爭,使各經濟主體的利益都能收到法律的保護。同時,經濟法也對市場中各經濟主體的責任與義務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使各經濟主體在經濟法框架內規范性的從事各項經濟活動。此外,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也是以經濟法為參考的。在這一方面,國家可以利用經濟法中的一些條款來制定出各項調控措施,以此來保證各市場經濟主體的穩定運行,從而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盡管我國的經濟法一直在不斷發展完善,然而,其完善速度仍無法跟上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整體利益帶來損害,進而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
(二)社會整體利益概述
社會整體利益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其包含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體利益,是社會合法利益的總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不但需要對其中個人利益加以維護,同時也需要對個人利益加以限制。這主要由于社會整體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對個體利益的保護就是對整體利益的維護,但同時個體利益也會給整體利益造成不良影響,所以要對其進行一定限制,在此過程中就有可能威脅到一部分個體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個體與整體利益兩者間的關系。一方面,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是使個體利益得到最大最大保障,另一方面,對個體利益限制是為了所有個體利益都能夠得到公平保護,進而使整體利益得到更好的維護。由此可見,社會整體利益強調的是公平與普惠,維護整體利益的最終收益者還是其中的所有個體。
(三)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影響
經濟法的立法目的是以法律手段來對社會整體利益加以維護并對社會經濟主體運行進行調控,因此,經濟法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意義非凡。一方面,經濟法是以社會經濟運行為立法對象,因此其本身具有社會性。而社會整體利益也具有社會性,這就使經濟法的執法、立法工作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監督維護能夠相輔相成。另一方面,經濟法能夠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使市場中各經濟主體利益都得到維護,因此,經濟法可以通過對市場的規范來保障社會整體利益,避免因市場失靈而給整體利益帶來較大沖擊和諸多不穩定因素。
二、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現狀
(一)我國目前已取得的成就
縱觀我國經濟法的發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上的成就,集中體現在各各種經濟法律的所起到的作用上。
首先,稅法幫助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過大的貧富差距會造成社會整體經濟的兩極分化,導致社會動蕩。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需要所有個體都能夠獲得相對平等的利益,而稅法就通過調節收入分配使社會中的貧富差距縮小,并促進國家經濟布局的平衡發展。同時,稅法還通過對稅收的法律規定對市場中一些不正當行為進行了規避,從而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
其次,預算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預算法主要通過對市場中資金的調節和管理來使國家超出的財政支出投向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而使這些地區的利益得到保保障,進而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再次,競爭法維護了市場經濟的公平正義。競爭法的作用在于對市場經濟加以規范,將市場中各種不正當、不公平競爭的現象和漏洞規避掉,從而營造出一個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使市場經濟中的各主體利益都能夠得到維護,進而促進社會更為健康穩定的向前發展。
第四,采購法促進了落后地區的發展。采購法針對國家采購工作作出了規定,使得國家在采購物品時能夠有針對性的向一些落后地區傾斜,進而達到刺激落后地區經濟增長,促進地區社會發展,最終達到維護整體利益的目的。
最后,產品質量法保障廣大社會群體利益,維護市場秩序。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上不斷出現各種為謀取利益而制假造假的商家,損害了廣大社會個體的利益。而產品質量法恰恰對此進行了規范,有效維護了市場秩序,保障了廣大個體的利益。
(二)仍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經濟法在維護整體利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卻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給社會上一些群體的利益帶來影響。首先,我國經濟法起步相對較晚,發展時間較短,政府還不能合理的發揮出經濟法的效用,仍然對社會經濟干預較多,導致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作用大打折扣。其次,經濟法在實際執法中存在明顯不足。一些執法人員不但存在執法不嚴的問題,甚至在執法過程中為謀取個人利益而故意作出一些違反經濟法的行為,使得經濟法成為個別群體的謀利工具,這就給社會整體利益造成了嚴重影響。最后,經濟法司法過程中的救濟程序也存在一定問題,使得社會中許多個體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維護。
三、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建議
(一)對立法制度進行完善
盡管我國目前的經濟法已經針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制定出了許多法律條款,但相較于其他國家的立法而言還有一定差距,其中有關政府經濟調控與干預的范圍、標準及具體內容還存在明顯不足。對此,就需要我們繼續加強對經濟法立法的完善。一方面,應在立法制度構建中對政府的經濟干預能力加以規范,使經濟立法的民主協商機制更為健全,從而更好的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另一方面,對經濟法立法制度的完善還需要注重聽取民意,充分考慮廣大民眾和各經濟主體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經由相關專業部門進行反復評價修改,以保證經濟法立法制度最終可以符合各種社會群體的利益。此外,立法制度的完善還應該充分保證公平公正,使相關責任追究制度能夠對政府等集權機構的行為進行約束,以防止其以法律之名損害社會整體利益。
(二)加快我國執法制度的完善
經濟法的執法是保證其能夠有效發揮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作用的關鍵,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我國經濟法執法制度的完善,使社會經濟生活中經濟法的約束與規定得以進一步提升。就我國過去的社會利益保障機制而言,其本身并未完全上升至法律層面,這對經濟法在社會生活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方面作用的發揮形成了阻礙。為此,在未來必須加快對社會利益執法保障機制的完善。同時還應注重針對國內不同地區經濟的差異應該構建起更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執法制度,從而對執法部門的經濟法執法工作加以指導和監督,使各項執法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對司法制度加以完善
司法制度也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項有力手段。因此,為使經濟法更好地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司法制度的完善。而且,以法律訴訟維護自身利益也是我國所有社會經濟主體的共同享有的權利,通過對司法制度的完善恰恰可以使這種訴訟機制運轉更為暢通。此外,人民法院作為我國的審判機關, 其本身可以不受任何主體的影響而進行獨立審判,具有不受個人、團體組織和行政機關限制而獨立審判的權利,所以通過對司法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使司法審判程序更為科學嚴格并有效的執行落實,不但能夠確保司法制度在案件審理中的公正、客觀,更可以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權衡與維護。
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法對我國社會各經濟主體的責任與義務都進行了明確與約束,使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更為規范有序,極大的保障了社會整體利益。但我們也應看到在經濟法的長期發展與執行中仍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我們在未來針對經濟法立法制度、執法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從而使我國經濟法可以更好的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促進社會的人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瑞山.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路徑分析[J].法制博覽,2019(19):186+188.
[2]葛蕾.新時期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法制博覽,2019(13):215-216.
[3]董方昊.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9(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