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良
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初中地理課程理念發生了變革,要求地理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做到知行合一。而為了符合新課程理念,地理課堂需要改革。由于地理與生活密不可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經濟政治都與地理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地理教學改革也應該從“生活”入手,突出地理課堂的生活性,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入生活,實現從傳統封閉課堂向現代開放課堂的轉變,使學生具備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以及人地協調觀,從而完成地理課堂的變革。在地理課堂中,教師應該如何利用“生活”進行教學呢?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
一、構建生活情境,培養地理學習興趣
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應該利用生活環境創建學習情境,營造“生活化”的學習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地理對生活的實際意義,發展地理學科意識和地理思維。這樣,學生就能利用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踐“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此外,生活情境可以將抽象、晦澀的地理知識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加地理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認同感和興趣指數。所以,在生活化的地理課堂中,教師應該構建生活情境,以增加地理課堂活力。例如, “世界氣候的主要類型”一課中,在學習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時,我構建了生活情境,讓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亞熱帶地區氣候類型的主要特點和主要分布地區。具體情境如下:
在一所國際學校里,幾名學生聊得熱火朝天。他們在討論自己生活城市的氣候和穿衣風格。A同學來自日本,他說他們國家的夏季溫度特別高,而且多雨,所以穿得比較清爽,冬天因為氣溫低,所以穿得特別厚;B同學來自羅馬,他們那里是地中海氣候,夏天的時候特別炎熱,冬天溫度正合適,但是雨水多。
在觀看完這段情景對話之后,引導學生從對話中找出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做一個對比表格。然后,對照表格學習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生動的生活情境,學生深刻記憶了亞熱帶地區氣候類型的主要特點和主要分布地區,提高了學習效率。可見,構建生活情境可以優化地理課堂。
二、分析生活案例,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很強,所以學生必須貼近生活學習地理,否則,地理課就像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學生可能獲得了地理知識,但是知識無法轉化成能力,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如何讓地理課堂向現實靠攏呢?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用案例自主探究地理知識,分析、回答地理問題,以此發展地理綜合思維,提高地理實踐力。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水資源”時,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習得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對策,提高地理實踐能力,我結合生活案例進行了教學,具體如下:首先,提供生活案例,即“南水北調”工程,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學習“南水北調”。之后,提出問題,如:為什么要實施“南水北調”?為什么“南水”要“北調”?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討論小組,結合案例資料和教材內容自主討論、積極探究。在討論、探究中,一方面,學生意識到我國水資源分配不均勻,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學生從“南水北調”工程中學習了解決水資源不均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進行地理知識補充。在整個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的地理思維活動,學生形成了人地協調觀,發展了綜合素養和地理實踐能力。可見,分析生活案例可以迸發地理課堂活力。
三、解讀生活經驗,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生活充滿了智慧和哲理,任何人都不應該小覷生活的力量,地理課堂上,教師也不應該忽視生活經驗。由于人們生活在地理環境當中,教師利用生活經驗教學可以破解地理重難點知識,將地理知識根植到現實生活當中,實現地理與現實的融合,由此提升學生地理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教學“天氣與氣候”時,面對“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這一知識點,我采用了解讀生活經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具體過程如下:首先,給出生活情境,即,北京地區在冬天頻繁出現霧霾,然后,分成幾個小組,引導學生從經驗出發,探究原因。在討論中,學生充分運用生活經驗,從工業污染、汽車尾氣、焚燒秸稈等多方面解讀了“霧霾產生原因”,之后,再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探討霧霾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治理方法,最后,讓學生從“霧霾”這一事件中總結出“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以及“保證空氣質量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結合生活經驗,學生不僅學習了地理知識,而且提升了地理問題解決能力。可見,解讀生活經驗可以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四、進行生活實驗,深刻理解地理知識
由于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現象的抽象概括,地理經驗少、認知水平低的初中生無法深刻理解一些地理知識。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囫圇吞棗,導致知識不能向能力轉化。而為了實現地理課堂的變革,現如今,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實驗,用實驗的方式模擬、還原地理現象,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深刻理解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發展地理素養。例如,在教學“海陸變遷”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海陸變遷的原因,解決知識難點,我組織了生活實驗,具體過程如下:首先,準備實驗材料,如玻璃水槽、玻璃棒、沙土、水,然后進行實驗。在水槽中裝6cm厚的沙土和10cm的水,水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陸地。此時,將玻璃棒垂直插入水槽,并不斷向玻璃棒附近倒沙土,讓學生觀察:玻璃棒附近的海陸情況如何變化?如何讓插玻璃棒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實驗完成之后,讓學生思考并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在整個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學生經歷了海陸變遷的過程,總結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深刻理解了海陸變遷。可見,進行生活實驗可以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課堂上,“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師應該充分結合“生活”組織地理教學活動,讓地理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地理。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感知生活的方式感知地理知識,發展地理綜合素養。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