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
任何教學方法的重復運用,都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和乏味的心理,更何況是傳統教學觀念下長期、反復地運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結果只能是讓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和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叫停傳統單一式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靈活選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努力推動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多樣化和創新性,如此才能夠開啟有效教學,激活小學數學課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從多媒體直觀展示、巧妙設置問題、創設生活情境與注重教學評價四方面出發,分析與探究多元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運用的具體途徑。
一、多媒體直觀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學與教學手段提供了創新的機會,也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創造了新的教學思路。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夠讓小學生們“眼前一亮”,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學知識的直觀展示,用圖片、動畫、視頻等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為具體的形象,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直觀感知,從而有效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營造出一個形象生動的課堂,讓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煥然一新,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和調動起來,主動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例如,在教授“認識鐘表”這節內容時,考慮到現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習能力和直觀記憶能力都比較強,當面對新鮮的事物后,學生們會高度集中注意力。上課后,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相關的課件,為學生們播放了鐘表各指針的變化,讓學生們認識到鐘表的組成,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后,學生們很快學會了如何區分時針和分針,學會了正確地讀寫整時。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置于具體的情境中,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巧妙設置問題,激活學生數學思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轉變僅是注重學生知識傳授和灌輸的傾向,而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思考與探索。同樣,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學生只靠教師知識的傳授和講解是不能真正理解數學的本質的,只有自主、深入地探究,才能明白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更好地把握數學規律。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運用問題驅動法,巧妙地設置出啟發性的問題,并在恰當的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出,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運用自身知識結構與數學思維來進行問題的分析、探究與解決,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數學原理,實現思維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教授“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節內容時,我為學生們開展了提問活動。
教師:同學們,我們伸出雙手,數一數自己一共有多少根手指呢?學生:一共有10根。教師:那么大家現在只伸出一只手,現在有多少根手指呢?學生:有5根。教師:沒錯,其實就在剛剛這件行動中,蘊含了一道數學知識,那就是10-5,根據剛才的動作,大家說10-5等于多少呢?學生:等于5。教師:非常棒,那么我們將兩只手的小拇指合起來,那么還剩下幾根手指?學生:10-2=8根。
通過這樣的提問環節,將10以內加減法的知識與問題巧妙地進行了結合,學生們既能夠感悟到10以內加減法知識的有效生成,也能夠從問題的探究中才學會和牢固地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
三、創設生活情境,優化學生學習體驗
情境的創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更加深入且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生活與數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創設生活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優化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方式。具體來說,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們捕捉生活當中的數學素材,并將其融入生活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夠在數學課堂中創設出學生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真實情境,有效縮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學生也能夠充分地聯系生活實際去感知數學原理,運用生活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使學生們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和優化。
例如,在教授“認識100以內的數”這部分知識時,我為學生們列舉了生活中的實例。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都接觸過人民幣,都知道人民幣有1元、5元、20元等幣種,那么生活中大家接觸過最大的幣種是多少呢?學生:50元,100元。教師: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100元里有多少個50元嗎?學生:2個。教師:非常棒,那么50和100分別是幾位數呢?學生:50是兩位數,100是三位數。教師:那么50由幾個十組成的呢?學生:5個十。
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便有效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創設出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效優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四、注重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學評價是學生獲得肯定、獲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產生更深一步學習動力的催化劑。但是,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是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單一的評價,無法全面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實現教學評價的過程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對學生做出肯定和表揚,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調整自己;其次,教師要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客觀且公正的評價,從多方面激勵學生;最后,要構建起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多元主體評價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教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是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師不斷努力與追求的方向。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數學基本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入手,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巧妙設置問題、創設生活情境與注重教學評價等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最終切實有效的激活小學數學課堂,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