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麗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這一理念的提出與不斷發展,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的地位日益重要。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重視音樂的教育,創新音樂教育手段與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更為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教學互動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學生音樂素養;培養
1.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1促進學科間的協調發展
協同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系統的內部,協同會促使系統有序發展。一個系統是由一系列子系統構成的,這些子系統之間往往彼此獨立,但是又相互關聯,只有當子系統的關聯運動在系統內部占據主導地位時,才能促使各子系統之間協同發展,進而提升系統的整體功能。同樣,當前的高中素質教育體系中,融合了德、智、體、美、勞,音樂教育包含在美育之中,德、智、體、美、勞這五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只有在這五個子系統中形成一個有序的關聯運動,才能促進素質教育體系的良性發展。
1.2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這一學科具有較高的情感價值,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以及健全學生的人格??梢哉f,音樂實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活動。高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的年齡階段,其情緒與情感不斷豐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個性;高中生的思維、自我意識以及情感等日益向成人靠近。因此,對高中生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可以將其積極情感有效地激發出來,同時還可以將其消極情感進行疏導,進而引導高中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況、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
2.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素養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素質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學生身心放松、感受更美好的音樂世界。對于學習負擔極重的高中生而言,欣賞音樂能非常好的緩解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提高音樂素養,不僅能夠拓展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加深對藝術的熱愛,也能夠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拓寬視野熏陶情懷。對于音樂素質的培養,教師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喜愛和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主動接觸音樂鑒賞。這就需要教師著重改革教學策略,采取豐富有趣的內容激發高中生學習音樂欣賞的興趣。教師應該牢記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無論用哪些教學手段,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綜合分析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和需求,結合實際情況滿足學生的多方面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方式,展示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從不同角度出發提供特長發展平臺,提高高中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
3.加強整體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一首歌曲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節奏、旋律、節拍、等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把這些知識巧妙地融合進去,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說,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整體感知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主動性。針對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從其創作背景、作曲家個人風格等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音樂在節奏、和聲等方面的差異,從而能夠對不同類型的音樂形成自己的看法。音樂素養需要以審美能力為前提,這樣,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增加實踐和創造環節,脫離傳統課堂單純講解樂理的方式,用聽代替分析,讓學生置身在一個實質的情境中,從而使學生獲得直接的音樂經驗,激發學生對藝術的體會和感知能力,從中學會感受、欣賞音樂,感悟藝術的境界。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理念,鑒賞曲目要由簡到難,逐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劃分層級,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針對樂感較弱的高中生,重點講授基礎知識;對于對音樂有一定欣賞能力的同學,就要培養其自主實踐的能力。對于藝術生,就可以忽略基礎知識的部分,重點鼓勵發揚創造能力。無論是哪一個群體,教師都切記不可操之過急,要有耐心、有責任心,保證每個學生從音樂課上學到東西。
4.多元化探索,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音樂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謂“學以致用”,對音樂這門課程進行教學上的創新,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并盡可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創新課堂內的教學手段,而且還要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做到精講理論多讓學生進行相關聯系。一方面,教師在開展相關活動時,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教師在對基本理論進行講解之后,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練習,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不斷取得進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獨立創作音樂,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音樂的創作展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5.實施科學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
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為使評價的激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以及使學生體驗到成果的喜悅,教師應當將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轉變傳統意義上的評價方式,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出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使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同時也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學生的優點要進行鼓勵與表揚,對其不足之處,要進行引導,使其不斷進步。
6.革新教學手段,增加網絡新媒體學習陣地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陣地,基于新媒體的音樂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將信息科技與現代化音樂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將網絡上的有關信息與資源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視野的拓寬,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應該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利用新媒體等技術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例如,針對學生的聲色特點、歌唱技巧、藝術表現力等方面,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床邊加工技術,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性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之中,讓學生自己定位其演唱風格。
參考文獻
[1]尹新榮.對話式音樂欣賞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15,(01).
[2]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曉智.音樂欣賞課的雙向對話交流法[J].中國音樂教育,2018,(11).
[4]尹新榮.釋義學理論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J].齊魯藝苑,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