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楓嵐
摘要:目的:對產科助產士實施分層管理模式,觀察其改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實施助產士分層管理后的20名助產士作為觀察組;選擇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未進行助產士分層管理的20名助產士作為對照組。對比觀察2組助產士護理質量。結果:觀察組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率、會陰切口感染率、宮頸裂傷率、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窒息率均遠遠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6.33%,較對照組的88.00%明顯要高,組間差異經檢驗得出P<0.05。結論:對產科助產士實施分層管理能夠明顯提升護理質量,提高產婦對助產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助產士;分層管理;護理質量
對助產士實施分層管理模式是臨床上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根據護理人員的層級以及工作范圍對其進行分層管理,使醫院責任制加強,并且責任到個人,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使其在相應的崗位發揮管理效率,提升了整體護理的工作效率。而且產科面對的是產婦以及新生兒,在工作中一旦出現失誤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嚴重者危及產婦以及嬰兒生命,激化醫患關系[1]。因此應當重視助產士在產科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為了提升助產士的工作效率,對其進行分層管理模式。對比觀察進行分級管理前后的臨床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實施助產士分層管理后的20名助產士作為觀察組;選擇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未進行助產士分層管理的20名助產士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助產士年齡分別在20-44歲之間,平均年齡(26.35±3.98)歲,所選助產士職稱為1名副高,5名中級助產師,4名助產師以及10名助產士,學歷分別為18名本科學歷,2名大專學歷;對照組年齡分別在19-43歲之間,平均年齡(26.34±3.69)歲,職稱分別為1名副高,5名中級助產師,4名助產師以及10名助產士,學歷為17名本科生,3名大專學歷。所選助產士在年齡、性別、學歷、職稱上無明顯差異,并且2組均選擇了300名產婦作為研究對象,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取所選患者及家屬同意,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觀察組
相關護理人員根據《專業護士核心能力建設指南[2]》對助產士進行分層管理模式,根據助產士相應等級、工作時間、工作能力等進行劃分。初級助產士的工作主要是在產婦入待產室時,對產婦進行入室宣教,并告知助產相關知識的宣傳,告知產婦相關注意事項,同時還具備分娩接生的能力;高級助產士不僅僅應當具備順產接生的能力,還可以應對難產接生,并可以指導下級助產士進行相應工作,與醫師進行配合完成對于產婦以及新生兒的救治工作。所選的20名助產士分成5組,每組4人進行工作,每組各有一名責任組長,責任組長負責對下級助產士工作進行分配,并對工作質量進行監督。在分組完成后,由責任組長對組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產科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搶救措施、應急處理、職業道德等,定期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確保培訓質量,在進行考核過程中發現助產士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并予以糾正。每周舉行一次例會,在例會上就考核助產士發現的問題進行著重講解,將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包括產婦的會陰側切率、陰道分娩率、產后出血以及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進行綜合性的回顧與分析,提出相應的改善方法。增強查房監督管理,依照助產士的不同等級進行不同方式的查房管理,每周都進行三級護理查房,查房時由專科助產士以及高級助產士對初級助產士進行指導。每個季度在全院開展例會,并對這一季度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由參與分層管理模式的助產士進行自我評價,發現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最后由副高助產士以及護理部護士長對分層管理模式進行綜合評價。
1.2.2對照組
使用常規產房管理措施,每天根據分組情況對產婦進行巡查并進行日常護理工作,產婦分娩時協助醫師完成相關工作。
1.3觀察指標
根據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率、會陰切口感染率、宮頸裂傷率、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窒息率等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價。使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產婦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均經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本次研究護理質量相關觀察指標及產婦護理滿意度均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符合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質量對比
觀察組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率、會陰切口感染率、宮頸裂傷率、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窒息率均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
2.2產婦護理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為96.33(289/300),顯著高于對照組產婦護理滿意度88.00%(264/300),組間差異經χ2檢驗得出P<0.05,其中χ2=14.428。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整體社會服務質量的提升,人們對于醫院內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傳統護理模式,對于所有住院患者護理服務單一,降低患者滿意度[3]。并且護理工作分工不明確,導致工作發生失誤后出現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對于護理工作實施分層管理模式,由職稱高的助產士對職稱低的助產士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并根據助產士工作范圍進行分工工作,明確自己工作職責,采取責任到個人的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心[4]。實施分層管理模式之后,定期由經驗豐富助產士對新人進行培訓以及考核,提升整體助產士的專業素養以及技能操作規范性,而且通過對于年輕護理人員的培養,可以保證整體護理隊伍的穩定性。在進行指導時采取“一對一原則”,從最基本的工作進行教導,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對于新人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基本操作技能教導完成后,定期進行考核,并實施末尾淘汰制,調動新入職助產士工作的積極性,使整個護理部形成良性競爭的工作氛圍,提升助產技術。由于各個助產士分工明確,對于產婦的護理更為細致,在產婦出現意外需要進行急救時,由各組組長對組員工作進行指導,輔助醫師完成診治工作,縮短急救時長,提高產婦對于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并且保證了手術質量,降低手術對于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傷害。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率、會陰切口感染率、宮頸裂傷率、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窒息率均遠遠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6.33%,較對照組的88.00%明顯要高,證明對于助產士實施分層管理模式能夠提升助產士護理工作質量,提高產婦對于護理人員服務質量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產房助產士實施分層管理能夠明顯提升護理質量,提高產婦對助產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周海燕,周舟. 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的效果評價分析[J]. 哈爾濱醫藥,2016,36(5):577-578.
[2]姚沈婷,沈赟. 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6):180.
[3]秦連芝. 助產士分層管理與EXCEL模板績效核算的效果評價[J].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8(3):174-176,241.
[4]吳鴻珠,余輝,吳飛飛,等. 基層醫院助產士分層級管理的實踐[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3):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