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強 吳力娟 許英冬
摘要:目的:分析尿激酶介入性治療急性腦血栓的癥狀轉歸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為調查對象,在任意編號的方式下納入參照組與實驗組(n=39)。參照組應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療,實驗組應用尿激酶介入性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參照組整體治療有效率為82.05%,實驗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7.44%,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無顯著區別,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下降,差值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激酶介入性治療急性腦血栓的效果較好,能夠促進患者的癥狀轉歸,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
關鍵詞:尿激酶介入性治療;急性腦血栓;低分子量肝素
腦血栓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內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動脈內膜受到損傷,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較高,易于形成血栓[1]。腦血栓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輕則影響其生活能力、肢體功能狀態,重則致使患者昏迷、死亡等[2]。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為調查對象,結合分組調查的結果,評估尿激酶介入治療急性腦血栓的作用價值,且將內容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為調查對象,在任意編號的方式下納入參照組與實驗組(n=39)。參照組男女占比為20:19,年齡取值41-64歲,均數值為(52.61±2.32)歲。實驗組男女占比為21:18,年齡取值41-65歲,均數值為(52.48±2.6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管會議制定的標準,且CT檢查排除腦出血或者存在出血傾向的患者,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區別,可以實施分組調查(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應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療,靜脈滴注0.5ml,1次/d,連續治療7d。實驗組應用尿激酶介入性治療,尿激酶50萬U與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20min內滴注完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聯合應用甘露醇等藥物改善患者的腦部水腫癥狀,促進患者的腦部微循環。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其中腦部功能評分降低>90%,病殘程度為0級即為顯效;功能評分降低在45%不上,不足90%,病殘程度在1-3級即為好轉;未達到上述標準即為無效(整體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3]。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分數越高則患者神經功能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2.1 參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有效率對比
參照組整體治療有效率為82.05%,實驗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7.44%,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2 參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無顯著區別,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下降,差值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腦血栓癥狀發生后,病灶周圍腦組織發生功能性障礙,腦細胞處于暫時存活狀態下,臨床治療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腦組織血液供應效果,關系到患者的預后狀態。
早期溶栓治療為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方式,尿激酶作為特殊的蛋白水解酶,主要由人體腎小球上皮細胞合成,從尿液中獲得,能夠快速發揮溶解血栓組織的作用效果。楊華君[4]在研究報道中,以160例腦血栓患者為調查對象,其中88例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療,72例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療。結果顯示尿激酶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為81.82%,明顯高于低分子量肝素治療的患者。尿激酶治療的患者,其神經功能狀態恢復效果也相對較好。
本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參照組整體治療有效率為82.05%,實驗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7.44%,且在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下降,差值對比的結果證實了尿激酶介入治療的作用價值,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其神經功能狀態,臨床治療的效果更加理想。
綜合上述內容,尿激酶介入性治療急性腦血栓的效果較好,能夠促進患者的癥狀轉歸,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適合于在急性腦血栓患者治療期間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鵬,劉擁軍.動脈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03):527-528.
[2]黃曉莉.尿激酶溶栓在腦血栓患者中的應用及對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9):128-130.
[3]胡躍輝.動脈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69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2,41(06):595-596.
[4]楊華君.尿激酶溶栓對腦血栓臨床效果的影響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6(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