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各位老師:
我是一位3歲男孩兒的媽媽,這次來信,主要想訴說一些育兒困惑。今年夏天,孩子就要上幼兒園,可日常生活里,孩子但凡遇到一點不順意的事情,情緒就劇烈波動;如果批評兩句,還會哭鬧許久,不依不饒,甚至要通過摔東西、象征性打人來發泄,非要我們哄一哄。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上班族”,平時白天孩子由爺爺奶奶帶,我們很感激老人能幫忙解決“后顧之憂”,但隔代養育難免嬌慣。作為晚輩,我們只能適當提醒,但收效甚微。一想到他即將進入集體生活,還有這么多的壞習慣,我十分擔心。老師們,我該怎么辦呢?
一位憂慮的媽媽
與這位讀者遇到的情況相似,不少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發現,“玻璃心”的孩子越來越多:一句正常的批評,孩子消沉許久;未滿足某個要求,孩子鬧著僵持不下;越照顧孩子的情緒,孩子遇事越容易涕淚滂沱……說不得罵不得,令人十分頭疼,以至于有人用“孩脆脆”來形容現在的兒童。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孩子養成了一顆“玻璃心”?
別把孩子變為“贊美的奴隸”
2019年4月,一名17歲的少年疑似和母親發生爭執,突然沖出汽車跳橋,結束了花季的生命;
2019年2月,新學期伊始,深圳13歲男孩因老師讓其補完沒做的假期作業而輕生,搶救無效身亡;
2018年12月,陜西一名10歲女童因帶糖果到學校,被老師通報批評并要求請家長,跳樓墜亡……
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屢見不鮮,且有低齡化現象。和父母爭執、被老師訓斥、成績不理想、犯錯怕遭責罵……甚至是“爸爸不讓看電視”“老師沒收手機”這樣不能稱之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慨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一堂挫折教育課。
曾經,一股“賞識教育”的風潮在國內興起,然而許多家長對相關理念只知皮毛,教育方式不當,導致孩子聽得進表揚而容不下批評。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二級教授許燕告訴記者,國內家長關于孩子成長的安全感普遍較弱,“養育性焦慮導致父母對孩子更多采取保護性的養育方式,使孩子沒有機會在小時候經風雨、見世面,其后果就是孩子一旦接觸真實的社會,由溫室一下子進入‘狂風暴雨’的環境,從家庭到社會的跨越性太強烈了,孩子獨立面對時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過度的賞識,而忽略挫折教育,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追求完美的個性,也不能容忍差錯,自我定義和價值感出現偏差,淪為“贊美的奴隸”。如果表揚的次數過于頻繁,內容過于夸張,會令幼兒感到迷茫。同時,伴隨年齡增長,孩子接觸公平競爭時,失去了家庭里被表揚包圍的“特權”,容易從自負滑向自卑。
抗挫力魔法:一顆有彈性的心
上世紀90年代,在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統治倒臺后,人們在孤兒院發現許多兒童。因為齊奧塞斯庫禁止墮胎甚至避孕,出生率大幅上漲,貧窮的家庭無力撫養,被拋棄的孩子最終使孤兒院人滿為患。無人陪伴的他們,只能獲得基本的溫飽。事情曝光后,不少兒童在5歲前得到英國家庭的收養,心理學家邁克爾·魯特對其展開持續多年的追蹤研究。魯特發現,除了極少數患有自閉癥的兒童,絕大部分孩子并沒有受到早期剝奪經歷的影響,情緒和行為問題沒有增加。
魯特認為,孩子需要面對生活里的一些壓力和考驗,才能掌握應對“壞事”的技巧。同時,面對逆境的適應力是一個動態過程。經年累月地舔舐傷口,聚合元氣,依然能走出陰霾。
上述情況無疑是極端的一種,但揭示出人類具有一種調節和適應的機制,這也解釋了愈挫愈勇之類現象存在的原因。從挫折中恢復與振作的能力,即抗挫力,如同一種普遍的魔法,存在于每個人身上。良好的抗挫力可以通過后天培養來增強,如今的孩子壓力重重,更需要一顆有“彈性”的心。
許燕曾經帶領團隊進行人格教育研究,其最重要的實施階段便是學齡前,“人格發展有一個‘金三角’,其一是希望,營造有效人生;其二是樂觀,實現幸福人生;其三是堅韌性,造就成功人生。”三者缺一不可,有各自培養的關鍵期,在孩子成長中“植入”,日后便會自然發生作用。而挫折教育恰恰屬于堅韌性層面,“當你在遇到人生挫折或者失敗的時候,能不能重新站立起來并從其中走出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要素。”因此,適度的挫折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命題。
“心理彈性的培養如同打疫苗。疫苗本身是一種病毒,孩子經受過輕微少量的注入,才能夠對疾病產生抵抗力。”許燕說。但這種彈性同樣具有閾值,一旦超過臨界點,有可能導致兒童一蹶不振。每個人受挫的感覺不盡相同,忽視乃至“嘲笑”孩子的挫折經歷與心理需求,或者冷漠地制造人為性挫折,這些所謂的“挫折教育”,其實只是挫折而非教育。孩子在沮喪與無助中,自信也逐漸消磨殆盡。許燕建議,3歲以前是安全感、歸屬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挫折教育不適宜采取過于殘忍的鍛煉方法,在孩子進入學前年齡段后循序漸進,更容易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描繪真實的世界
當下,厘清挫折教育的概念和本質,推廣適合幼兒抗挫力培養的科學方法,同樣需求迫切。在許燕看來,進行挫折教育之時,也要給予孩子樂觀教育,讓其擁有對負面事情的翻轉能力,學會用積極情緒取代消極情緒。
要警惕在挫折教育中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兒童受到批評時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到底如何界定“玻璃心”?“生氣、悲傷、焦慮、恐懼都是正常的,關鍵是不能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能相對快速地走出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平復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周期比較長,還是需要調整的。”許燕指出。
無論挫折還是賞識,都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不能以一代全。許燕給出的原則是“三七開”,并需要施教者注重方法,“挫折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批評,而是指導性的或者建設性的批評,通過教授具體方法,幫助孩子提高。”往深一層說,把握尺度的前提是基于對兒童發展的正確認知。“我們的成功教育太過強調正面內容,而缺少磨難教育的支撐,由此形成的導向便是逼著孩子成功,而沒有給出‘可能不成功’的維度,孩子自然無法做好預防的心理建設。”許燕慨嘆,“需要告訴孩子,失敗是怎樣的,讓孩子從反向開始,才有足夠的力量往前走。”
那些懷揣僥幸、把孩子藏在“真空”里的嘗試,到頭來也無法阻擋現實呼嘯而來。不如從最初就將生活的本來面貌攤開在孩子面前,讓他們擁有一條能夠認知世界的渠道,由此慢慢描繪真實,清楚自己的邊界;學會應對挫折與失敗,才能有機會踏入更多未知領域,把脆弱的“玻璃心”練成堅韌的“勇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