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婉茹
身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為全面了解幼兒是至關重要的。當孩子的情緒產生波動時,教師需要用慧眼去發現這些細微的變化。因此,當我們談論如何正確引導幼兒面對挫折感,首先要明確,教育是建立在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信任關系上的。只有建立彼此的信任感,才能讓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愿意向教師傾訴。這樣教師也可以早發現幼兒壓力的源頭,從而進行幫助。
巧妙利用情景式教學
孩子在家做事情,父母或者老人總會對孩子進行夸獎及表揚,導致有時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嘗試,尋求大人的幫忙,這就將他與“挫折”進行了“隔離”。因為事事都有了別人的幫助,讓幼兒更不愿意突破自己去嘗試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幼兒園與家庭的不同之處在于,家庭是一對一式的教育,而幼兒園教師需要一對多。教師更多的是教授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剝奪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就是很多家長疑惑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的區別會這么大的原因所在。
受到年齡發育水平的影響,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告訴幼兒園的孩子不要怕挫折,他們是難以理解的。教師需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讓孩子們感受到,其實挫折并不可怕。
根據嘗試,我發現簡單、易于孩子接受的一種方式是錄下孩子們受到挫折之后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小肌肉水平發展得并不是很好,但他很喜歡玩拼插玩具,卻怎么也搭不成功。通過教師的陪伴,他一步一步進行修改,最終將自己設想的小恐龍造型搭好。我錄制了兩段視頻,給孩子們觀看,播放第一段后,讓孩子們共同討論,如果你是視頻中的小朋友,沒成功,你會怎么樣?有的小朋友說他會哭,因為不開心;有的小朋友說,找別人幫忙。然后我們一起觀看了第二段視頻,孩子們發現著急、哭泣是完成不了的,只有自己正視困難,堅持努力,最后才可能成功。
在幼兒園,我們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孩子學會了自己洗手、吃飯、穿脫衣服,遇到問題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一味地等著成人幫忙。在發現幼兒取得進步之后,我們也會給予幼兒贊揚與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注重家園共育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在小的時候遇到了挫折,會影響他的自信心,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幼兒身邊這一現實。
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幼兒園、家庭等多方達成一致,共同教育。教師需要幫助家長認識到,孩子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須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在適當的環境下放開手腳,給予幼兒自立的空間,讓他在不斷的摔倒中逐漸增強抗挫折能力。
同樣重要的,是讓孩子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家長要密切配合幼兒園老師的教育,做到步調一致,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達成共識。
對于學齡前階段來說,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尤為重要的。但是,試圖一瞬間就讓幼兒學會面對挫折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點滴來幫助幼兒適應挫折。讓幼兒在不斷的摸索中認識挫折,克服挫折,戰勝挫折,體驗經過自己一番努力獲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感。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衛生局第一幼兒園)
責任編輯:谷珵